即將步入歷史的唱片

Leo K.

Leo K.

2021年8月29日

Cover image

在39年前的8月17日,世界上第一張鐳射唱片(Compact Disc-Digital Audio)在德國漢諾威附近的飛利浦工廠誕生。是繼卡式錄音帶、黑膠唱片後的音樂戴體,也是數碼檔案、串流音樂前的歷史遺物。現在一人一對藍牙耳機,每月不用百元便享受全球各地的新歌曲。隨手一按便能暫停、跳播,彷如無物。最近與友人樽前閒談,竟發現他們對光碟一無所知,認為光碟已成文物,不值一提。誠然,要先進有當今發達的串流平台,要復古有二十一世紀捲土重來的黑膠唱片。那麼,CD就尷尬了。論方便、聲音質素既沒有當下的數碼檔案厲害,論豐富的懷舊情感又被黑膠比下去,也不難明白為何現今的唱片會遭唾棄和淘汰。身為CD年代的一份子,有絶對的必要向各位年少氣盛的少男少女講解唱片的魅力與藝術。


唱片是荷蘭的飛利浦與日本的索尼的結晶品。起初,飛利浦和索尼打算製造一種播放時間為一小時,直徑為100毫米(索尼)或115毫米(飛利浦)的數碼光碟,但是大賀典雄(曾為為索尼副社長,又稱為CD之父索尼中興之祖)堅持「必須完整地納入《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當時已知演奏時間最長是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在1951年拜魯特音樂節(Bayreuther Festspiele)指揮的版本,足足有74分鐘之久。因此,最終激光唱片根據日本人堅持的容納74分42秒音樂和荷蘭人的120毫米光碟結合而成。


那麼它的前身又如何?早期的78轉黑膠唱片,每一面只能錄製一首長約3分鐘的歌。直到1950年代45轉細碟成爲主流。到後來轉速慢、面積大的33⅓轉密紋唱片(Long-Playing)正式投放市場,記錄音頻訊息的時間上升至三十分鐘,大約每面均可錄製六首歌;另一方面,早期的45轉唱片由於技術改進,變為每一面可以錄製兩首歌,唱片製造商給這種唱片稱為Extended Play(EP)。
 

由是觀之,外形縮少了,播放音樂時間延長了,立竿見影。因此唱片一推出的時間,黑膠唱片立刻被打進冷宮。迄今為止,數位檔案的播放時間限制已經不再是回事。現代人已經不復有音樂播完的經歷,只有自己選擇暫停音樂。可見新式的音樂載體以突飛猛進的驚人速度向着未知的方向前進,假如是日,很難想像下一個載體會如何把串流平台不堪一擊地打至粉碎。

 

2021年的今天,還有買CD的需要嗎?坦白說,我認為已經沒有了。CD平則八九十元,貴則三四百元。人家一個平台每日不過百元已經把全球所有歌曲包攬。而且,很多時為了一首單曲買下整張專輯;反而言之,各大購買音樂平台如HifiTrackHDtracksHighResAudio.come-onkyo music等,能只選全隻中某幾首購買,足不出戶就能購買喜歡的音樂。難道要像以前般東去西去,左找右找嗎?更不用說CD的方便性想和新一代的音樂載體並駕齊驅了,這是不可能的。至少一隻手指般大小的USB手指隨便也能儲過百上千的高質音樂檔,你一隻笨重的CD才八首十首,對比下更顯得CD荒唐可笑。除非你與我一樣為以下原因,才會明知故買。

 

 


John Williams Live In Vinna

 

今天,我仍會走進唱片店,見到喜歡的新專輯更會放下金錢,抱得美人歸。你或會在想,數碼檔案完勝唱片,為何我還會不時為它而掉錢呢?答案就是情懷。拿起圓薄實體的唱片,總比電腦上有上千上萬的檔案來得真實。而且,它教識我要學會尊重音樂。究於現時收聽音樂實在太方便了,程度就如主宰那首單曲的命運,想停就停,想跳就跳,毫無壓力;相反,看見專輯的封面到歌詞本,都能看出創作者的心思,背後的汗水非言語能表達。同時,看見光碟機的長扁光碟盤慢慢地向我推出,伴隨着摩打的運行聲音,然後右手小心翼翼把片狀的唱片輕柔地放在凹凸分明的光碟盤上,隨着左手按下播放鍵而遠離我。這就是唱片的藝術,也是現今和未來無可取替的過程。

 

以往沒有太多的娛樂,聽音樂就是消閑的最好良藥。你能想像沒有手提電話的年代嗎?後期電話襲世,貪食蛇無疑是電話衍生出來的產物。面對工作壓力、情場失意等,一隻CD便能陪你渡過那一個輾轉難眠之夜、那一段暗淡無光的歲月。時至今日,聽音樂仍是我日常的嗜好,有分別的是,再也沒有從光碟盒取出那一隻塵封多年的唱片,而光碟機也開始放得發霉,連是否壞掉了也不知道。但眼見CD已經有退場的跡象,一去不返,我便重拾對CD的熱情,伴它走完最後的道路。


 

毫無疑問,風前殘燭的唱片已經面臨最後掙扎期。在九十年代輝煌過,到今天慢慢開始消失。曾經瘋魔全球,曾經力壓黑膠唱片和卡式錄音帶,現在也只能成為歷史了。儘管它的暴利非常,也只能被列入歷史文物當中。未來的音樂載體發展會是如何?我不自知。或許未來的小孩已經不知CD為何物,只能從博物館中窺探一番。

 

© 本文由作者【Leo K.】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