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反省工作模式

海中地職人
2021年7月3日
近來筆者有兩處令人困擾的傷患:一、手腕,扭轉及提重物時疼痛;二、脊椎,三個位置錯位,包括前後及旋轉錯位,壓住神經線,導致肋間和背部痛楚,背部肌肉亦非常繃緊,最嚴重時呼吸、睡覺轉側也痛,嚴重干擾睡眠。經醫生治療,現在兩處算是康復了大半,至於反省一下受傷的因由,應是筆者要替自己做的診斷。
據醫生推測,手腕的傷患應是手部轉盡後,仍受重壓或突然加重,扭傷韌帶。脊椎受傷可能因為搬動過重物件,或長期姿勢不當。筆者的工作涉及體力勞動,部分工作定時,部分則可在較早時間準備,這可使往後的工作更暢順,因此預早準備、快速完成經常是我的工作目標之一,久之處事變得急躁,每做一個項目,只心想如何趕快完成,甚至想著下一個項目如何可更早開始。每日好像完成了許多項目,終究比起平常速度而言,只換取十五至三十分鐘的空閒時間,卻可能一日一日逼近傷得呼吸也痛的臨界點。今次受傷是身體響起不能承受這種工作模式的警號,亦表示這樣不能持續。
我和很多人一樣,面對要改變工作模式(其實兼指處事模式)時,首先想辦法推搪,設想如果時間分配得再好一點……如果肌肉練得強健一點……如果某個工序縮短一點……這些未必不可行,但往往想這些的真正原因是渴望維持既有的工作模式,不釜底抽薪,意圖毋須付上代價,卻免除固有模式所帶來的惡果。如此還原有關想法,一聽便知荒謬,但受傷前我首先這樣思考。
美國兩名從事家庭輔導多年的心理學家Henry Cloud和John Townsend合著Boundary with Kids,書中提出一個管教兒童的概念:明確指引兒童該做的事,兒童不做好能力範圍內的事,則承擔後果,例如不在指定時間內收拾房間,就要在其他時間收拾,這可能減少他玩樂甚至與父母外出的時間,這就是他不履行責任的代價。道理非常簡單,要貫徹執行則須具備清晰的理念和決心。這是父母管教子女的做法,成人管理自己其實也可運用相同概念。我們常像五歲小孩,明知犯錯,仍嚷著又要吃糖又要玩耍,卻不願睡覺。事實證明某些處事方式有害、不可行,但不願承認問題;可預測後果卻懷有主觀意願,老是估計它不會出現,最終惡果仍是出現;憑小聰明規避惡果帶來的損害,但往往只是延遲壞影響浮現,或把壞影響轉移至其他方向,不論事件抑或個人的本質都不變。
經過今次雙料重創,筆者洗心革面,將戒除單手拿裝滿水的長柄鑊、邊彎腰負重邊轉身、為了看十分鐘無聊影片而不拉筋等陋習,更重要的是檢討一直信以為佳的辦事方式。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