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演出】一段關於香港的傳奇——羅密歐與茱麗葉

Winkle
2021年6月20日
「請您尋出家傳的霉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支戰前香港的故事,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完了。」
以上一段取自張愛玲〈第一爐香〉的開首。在我的記憶中,香港的傳奇就是像葛薇龍或者白流蘇這樣的女子的故事:物質、計算、紫醉金迷。沒想到,香港舞蹈團這次利用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進行改編,將此充滿異國氣息的經典愛情故事,放在六十年代的香港。熟悉的情節,似曾相識的場景,在中西混合與碰撞下,交織成一段意想不到的香港傳奇。
重建記憶中的香港
《羅密歐與茱麗葉》相信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劇目,當中的場景深入人心,例如佩劍的羅密歐、高聳的城牆等。為了符合香港的語境,表演從多方面入手,重建記憶中的香港。
在開場前,樂團率先演奏了一小段樂曲,令觀眾的視線都專注於還沒有拉開的簾幕上。當簾幕緩緩升起,我隱約聽見身旁的人(包括我自己)都不約而同地「哇」的一聲。霓虹燈牌充斥著整個舞台,有酒家、鐘錶行、茶樓,下面還有不同的電影海報讓人馬上進入場景:這就是記憶中燈紅酒綠的香港。接下來的佈景都十分有心思,包括原本的歐洲舞會變成有大龍背景的港式酒樓、城堡城牆變成貼滿招租廣告的磚牆和竹棚。
除此之外,表演還抽取了不少關於「舊香港」很重要的部分。在服裝方面,表演摒棄了經典的芭蕾舞服,讓所有女演員換上旗袍,繫上花布頭巾,在台上飛舞。在角色設計方面,我們能看見不少當時的當紅明星,如陳寶珠、林阿真、《雙星報喜》等。表演有如一個大雜燴(正面意思),將你印象中的「香港」放在舞臺上,讓你來回細細端詳。
不過話說回來,我和友人都覺得某些橋段有外國歌舞劇的痕跡,看上去有點West Side Story或High School Musical的味道。而茱麗葉閨房的設計:大紅床單、黛綠檯燈,不知為何還有點Orientalism。就像張愛玲說的:「英國人老遠的來看看中國,不能不給點中國給他們瞧瞧。」
舞蹈員的身段
作為一個不專業的觀眾,沒有任何芭蕾舞的底子,不知道舞蹈應該怎樣或者不應該怎樣,但每一次進場看演出,都能被舞蹈員的專業而折服。
舞團總監說,為了接近當年的香港,他將表演中所有動作場面變成真正武術,包括詠春、拳法等。換言之,舞蹈員在練舞之餘還要練武功。表演中的「群毆」場景,以一個外行人來說,已經是非常細緻了。
另外,為了表現年輕人的活力,表演中人物的嘻笑打鬧、男女主角相愛的喜悅等情節,都使用了大量的挺舉。不限於男舞者舉起女舞者,男生之間也有互相挺舉,甚至有一幕羅密歐還單手舉起茱麗葉,令她好像在天空中翱翔一樣。在舞蹈表演中,每一次我都想起四個字:舉重若輕。
關於身段,還有一點令我驚艷。最後一幕,羅密歐趕到喪禮現場,發現茱麗葉已死(其實是假死,像原著那樣)。他悲痛欲絕,把茱麗葉抱起來,再來回舞動,想要喚醒她。這一段表演,我們固然知道男女舞者都在用力,但茱麗葉那種無知覺、手腳癱軟的狀態是那麼輕柔、那麼美麗,像一個失去靈魂卻柔情似水的軀體。尤其想點出女舞者葉飛飛,整個身體向後彎,好像真的失去軀幹和骨頭一樣,技驚四座。
我們與劇場的距離
每次在文化中心看表演,我和友人的感想都是:好多外國人啊。不誇張,外國人的數目多得令我覺得自己不在香港。更甚者,不少外國觀眾是盛裝出席的。之前看舞蹈演出,有人是穿極美的晚裝和西服;這次表演,更有好幾位外國女士穿著旗袍。可見他們視入場觀演是一件重要的事,還會配合表演內容穿不同的衣服。
每次看見演出現場的本地人這麼少,我都覺得有點可惜。其實香港真的不是文化沙漠,乾涸的原因是我們被主流媒體餵養得太久,對所謂「藝術」產生距離。當然,不是只有劇場才叫「藝術」,「藝術」是沒有界線的。不過,在越來越多人關注本土電影的時候,其實劇場也是一個需要被喚醒領域。
——————————————————————————————————
後記:
有人可能會覺得劇場演出不比電影friendly,無論是演出時間、地點、價錢等。其實,現在的劇場表演購票十分方便,每次演出也有很多廣告宣傳,網路上的資訊和預告都做得很充足,學生票還有半價呢。因此,不妨選一齣自己喜歡的劇目作為開始吧。
PS八月有《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芭蕾舞,相信也會很好看。拭目以待!
© 本文由作者【Winkle】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