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分享】尊嚴的吶喊——濁水漂流

Winkle
2021年6月15日
香港是世界上物價水平最高的地方之一,常常覺得我們能成功在香港生存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當一幢幢大廈拔地而起,能夠高聳入雲的富者自然多不勝數,但要俯瞰下去,如螻蟻般掙扎的人也不容忽視。
《濁水漂流》描繪生存在社會底層的無家者,但在寫實他們的生活之外,更是以沈痛之姿向社會作出叩問:誰在定義「濁」?而到底什麼是「濁」?
「影帝」
由於風評甚佳,我進場前特意上網看了預告片,發現有一則留言指主角吳鎮宇演得絲絲入扣,理應得到肯定的獎項。那一刻我才發現,像吳鎮宇這種在我心中已經是「影帝」級的人馬,居然沒有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得到過最佳男主角的獎項。
觀影後,我覺得單純以欣賞演技的心態進場,就已經絕對值回票價。吳鎮宇飾演的何奇輝,作為染上毒癮的露宿者,他眼神中的淒滄和無奈,永遠帶著一掬淚水的眼眶,十年如一日的舊皮衣,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最令人佩服的,是他一口流利到不行的髒話,一開始聽覺得一個個粗字梗在耳中有點不習慣,後來就覺得那是角色必備的部分。雖然吳鎮宇的五官還是很好看的,但他表情、肢體、語氣的運用,足夠令我信服,那就是一個會在深水埗露宿的中年男人。
話說回來,其實每一年電影大獎的名單都有爭議,最大討論空間的不是得獎者本人,而是有多少滄海遺珠。這樣想的話,其實「影帝」與否,也不是一個半個獎項能夠定義的。
被壓制的聲音
《濁水漂流》的情節並不複雜,由一起案子開始,也由一起案子結束。一群露宿者在寒冷的嚴冬,在沒有接獲任何通知的情況下被「洗地」,失去家當。為了程序公義,他們決定作出訴訟。因為事件引起社會輿論,所以不少人到天橋下找尋他們的蹤跡,露宿者頓時成為社會關心的對象。其中一幕我覺得很有趣,一群大學生為了體驗生活,到天橋底與露宿者共住幾天。大勝(朱栢康飾)饒有趣味地說了一句:「有屋唔訓黎呢度訓街?」
得到注意自然是好事,我們的社會也需要注入不同的聲音,弱勢社群的情況理應得到適當的關注。不過,在輿論之後呢?露宿者的案件勝訴,獲得賠償,引用何姑娘的說法:「外面嘅人都會覺得我們贏左。」但是,露宿者的命運並不會因為這兩千塊錢而有重大的改變,他們生命的軌跡沒有不同,依舊睡覺、吸毒、賭博,然後被「洗地」,再低聲下氣地求別人不要把自己的身分證當垃圾清走。
木仔(柯煒林飾)常常吹口琴,飄渺而帶有一點悲情的琴音是電影中比較清晰的配樂。有一幕,木仔仔露宿的街頭吹著口琴,但街上的車聲、人聲,和一切的雜音漸大,直至完全壓過了琴聲。木仔用力地吹著,甚至彎曲了身體,用盡氣力,卻依舊聽不見任何聲音。
大概電影製作也是一樣。他們用力地發聲,得到社會一時的討論。但我們又能不能多走一步,讓這些被壓制的聲音得到重光?我們的關注,又能不能令世界有一點點不同?
濁水/烈火
(為了不要劇透,這部分將寫得極為粗略。畢竟電影應該還會繼續上映一段時間。)
何奇輝一直堅持,「做錯野就要道歉」,甚至為此不要政府的賠償,和相處多年的鄰居吵架都在所不惜。當何姑娘問,「一句道歉係咪真係咁重要」的時候,何奇輝就反問道:「你一開始點解要我地去法庭?」
濁水,有雜質是自然不過的事。問題就在於,就算是存有雜質,人也應該有尊嚴地生存,不是說一句就可以妥協。
科學課學過,為了清除水中看不見的微生物和細菌,水要燒開才可以喝。在水與火之中,是不存在對錯的,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定義何謂「清」、何謂「濁」。只要在經歷漂流之後,能成為清澈而自由的靈魂就好了。
——————————————————————————————————————————————————————
後記:
根據導演的說法,《濁水漂流》是少數在2019年下旬還在繼續拍攝的電影。或許因為這樣,我們除了能在鏡頭中看見對社會的關懷之外,還能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控訴與不滿。不過導者可能無心,觀者反正有意了,就由各位自行感受吧。入場支持本土製作,香港電影就始終會存在。
© 本文由作者【Winkle】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