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尺,何必褪軚?

海中地職人

海中地職人

2021年5月21日

Cover image

有人說落後國家出產天然資源,發展中國家出產工業製品,頂尖的發達國家出產標準。沒必要把人分等級,但人的確有兩種:承襲別人提供的標準,和為自己定立標準。

 

自從人類以貨幣交易,生活上凡事要錢,時至今日,從事甚麼職業、是否有車有樓成為另一張身份證,有些人認為人生的意義不由社會崗位界定,工作的意義不只是賺錢,內心自有廣袤的天地,以及更多未探索的領域,餬口之餘,這些人更積極開拓這片天空,深信那裡才是理想人生所在。然而面對他人以至社會時,有些人會突然用本不認同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彷彿面向全身鏡對自己評頭品足:「我每月薪金只有多少多少。」「某某有樓有車,我還在玩單車。」頓失自信。既然一早認定這些標準是哈哈鏡,折射出扭曲的影像,何必一看自身狀況就喪失本有的理性?

 

有些人自命毒男宅女,認為自己的外貌、性格、經濟能力等條件都不吸引,但自問另有益處,例如不擅辭令,卻同時小心言語,避免因說話傷害別人;個性內向、與人相處被動,待人接物卻細心謹慎,更懂照顧別人。他們又覺自己的興趣難以與人分享,害怕別人覺得他們奇怪,其實那些興趣不外乎看動漫、砌模型、看ASMR影片之類。他們往往有一套理論:我外在的條件一概不引人注目,甚至令戀愛對象遠離我,但只要深入認識我,其實發現我還是不錯的。他們自有一套評定自我的標準,又假定世俗有另一套標準,兩套標準並不相容,他人又只會用世俗的標準看待自己,所以在未認識別人前,就先自絕於他人了,自己杜絕「只要深入認識我,其實發現我還是不錯的」這可能。如果自有長處,又自問評定自我價值的標準公允,只是有些人不理解,又何必轉而用別人的準則評定自己,首先假定自身不為他人所接納?如果某些興趣足以令人著迷,何妨向別人分享動漫世界是多廣闊、砌模型帶來甚麼經歷、ASMR的影片除了感官享受還有甚麼?心靈開放的人只會視另類而無傷害的特徵為個人特色。

 

有些家長不認同現存教育體制,不同意處包括學非所用、學只顧用、沒發掘學生潛能、沒提升公民質素等,但一到子女面對測驗考試被評核時,又會擔心表現不佳。除了擔憂實利受損外(如不能升讀父母心儀的學校、搵份好工),還認為制度明確地告訴子女在既定課程內未能達標,處於落後的排名。家長既然對於怎樣才是下一代適切的教育有堅實的看法,也自然對如何評定子女程度胸有成竹,毋須成績表驟來,便忽然把眼界局限在一張A4紙大小的死物上,而忘記教育子女家長也有責任,若希望子女如己所願成長,便基本滿足教育體制要求,其餘時間多提供健康發展的機會,以及與子女同行的時間。

 

有理由地不認同一些標準就該繼續不認同,發現新的理由更新自己的觀點則是另一回事,而非把思考分為正常狀態的理性和用借來的準則來思考兩套模式,避免只因受壓,就缺乏理據地質疑自己原本反復思量而得的準則,宜保持清醒。

 

此外,毋須孤芳自賞,預設「五百里內無賢人」,以為他人就是從眾庸俗,生怕終日有人用討厭的標準評核自己,大可按照自己的標準生活。既然自問有另一些價值堪得推崇,應尋找合適渠道推廣,造福更多人。有風度的強國能出產標準,心靈強大的人能自行訂立適用於己的處世標準,而不畏懼不容於世。有一定閱歷的人面對合理與荒謬、優秀與卑劣,捫心自問往往已可辨明,若進入人群中,這些規矩繩墨就會自然拋棄,就該首先反省不確定的是甚麼。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