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無用」,你懂不懂?

用

近日,接觸莊子的《逍遙遊》,思考無用、小用和大用。莊子努力地與惠子爭辯他心中的「用」,運用了四個寓言故事,界定他心中「大用」與「小用」的分別;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想法等,花盡唇舌,然而,「用」也好,「無用」也好,為何爭辯?放不下心中固有的想法罷了﹗何來反過來教世人活用,突破框框。

工作地點中,同工A笑說,編寫指引的同工B卻是最不能做好的。究竟是同工A有着思想的固有框框:「能編寫指引,就該是做得最好的﹗」抑或我們以莊子的活用的想法--編寫指引的人做得有缺憾,正是美,也就是減輕其他同工跟從指引的壓力。

家中,媽媽指孫兒見面都不打招呼,真無禮。究竟是傳統禮教的思想,孫兒必須有禮地向長輩打招呼;還是想到孫兒表達了他根本不敬重我媽(祖母),看到了他是一位坦率的小伙子呢?

單憑日常兩例,想想「有用」「無用」「大用」,說到底三者均是主觀的想法。人人都有自己的框框,談突破,根本沒空間,只是理想而已,故與人爭辯,看似是溝通,着實是執着。人與人之間,也許,要找到大家的相同框框(COMMON CHANNEL)才能有效溝通,才能有效地建議他人運用自己的策略和想法,大用也。

© 本文由作者【從文章中找出「我」】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