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分享】我對於耕耘人脈的看法

Ming
2021年5月14日
我先分享一個親身經歷
在2020年,因為貪靚的緣由,做了人生第二次箍牙,我的牙齒情況不算嚴重,以為做隱形牙套對於醫生的技術要求不重要,而且因貪方便和價錢吸引,看了一些網上廣告和膳稿內容後,便不假思索去了一家叫康X堂的連鎖集團做箍牙,結果遇上了一位姓游的黑心女牙醫 (如果你在網上廣告看到這個集團和這位牙醫,請格外小心)。
她的診所和醫療態度極馬虎,我從來沒想過香港有牙醫是這樣唯利是圖,用這樣馬虎的態度對待病人,結果我的牙齒被造成了一些永久傷害。我對這位黑心牙醫完全失去信心,不敢再在那家集團診所接受那位醫生的治療,所以四出尋找願意接手的醫生,因為是「執手尾」個案,大部份牙醫不願意接手,甚至是矯齒專科醫生亦拒絕我的求診。擾攘了好幾個月,仍沒有找到合適的醫生願意接手。
我心焦急起來了,向身邊朋友發起了求助,問所有有箍牙經驗朋友的建議,朋友大多樂意給我介紹醫生,但結果最給力幫到我這次大忙的,竟是在HKESE 認識的一位自由作家,我跟他雖然互相欣賞,但平常大部份交流是網友形式,真正見過面亦只有在一次Meetup 聚會。
他的正職很忙,但他聽到我的經歷後,不但主動介紹了他做牙醫的親友給我,還親身到診所走一趟,而且還忊觸他的親友不要向我收貴價錢,最後,我的牙齒得到了很惜心的治療,我非常感激他的幫忙。
這一次的經歷,讓我對於人脈關係有一些反思。
經歷過後的感想
從前的我,認為人脈這兩個字很公利,都是單純的利益往來,現在我認為過往的想法是錯的。
人脈是耕耘成果,你不會無緣無故與人建立起一段連繫 (Connection),你需要投入和經營。
人脈關係可以分為兩種 (強連結 (Strong ties) 和弱連結 (Weak Ties) ),強連結是你身邊的老友,弱連結通常是一些你認識但沒有太緊密交集的朋友,不要忽視弱連結的力量,弱連結往往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最能幫到你。
你未必要跟每一位新朋友都像老友一樣熟絡,但你要讓關係保持溫度,可以是間中的閒聊,又或是過時過節的心意卡。
主動幫助別人,但不要為求取回報。Give and Take 一書作者提出,Givers 願意在不求回報的條件下幫助他人,因此能夠獲得極強大的人際關係網絡,最終助他們獲得最大成功。
在有需要他人幫忙時,勇敢地開口求助。你耕耘建立的人脈圈子,往往可以給你帶來很大的幫助。
我認為耕耘人脈的幾種方式
- 參與社群,保持活躍地認識新朋友:擴闊你的社交圈,認識與你有類似想法的新朋友,並結立起連繫。不要把自己困在舒適圈、同溫層,主動多參與不同的社群圈子。
- 與人保持連繫:交換了卡片、加了社交媒體,不算是建立起人脈。你需要與人保持連繫,有時候簡單幾句閒聊,就能保持一段關係的溫度。
- Be a Giver - 不求回報地幫助別人:在別人有需要時,向他們提供幫忙,有時候你的舉手之勞,對別人能起莫大的作用。當中重點是,幫助別人後,不要記在心中,不要求取回報。
- 勇於開口向朋友求助:在真的有需要時,尋求他人的幫忙,事實上也是加深彼此間的連繫的一種方式。
我想推薦給你的內容:
Book:Give and Take: Why Helping Others Drives Our Success:
https://www.amazon.com/Give-Take-Helping.../dp/0143124986
Ted Talk: Are you a giver or a taker? | Adam Gra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XRYgjQXX0
歡迎你加入HKESE 社群圈子
HKESE 定期舉辦不同的Meetup 社群活動,目的就是讓自由工作者有機會互相認識,建立連繫。
如果你都想擴闊你的社交圈子,與新的朋友建立連繫,歡迎你多參與我們的Meetup 活動!在這裡加入我們的Facebook Community Group 關注我們最新的Meetup 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kese.community
你對於建立人脈有不同的想法或貼士嗎?不妨在此留言或在社群與我們多交流分享。
© 本文由作者【Ming】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