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調味,增加樂趣

海中地職人

海中地職人

2021年4月10日

Cover image

享受美食逢人必喜,甚麼才是美,人言人殊,口味比起其他事物的美感或許更因人而異。在此提供一個鑑賞方向:品嘗食物的原味。

 

一般人烹飪,都習慣加調味料,本文同意這做法,同時提倡按情況減少調味料,轉而運用食材的原味;品嘗者也多加注意食物本來的味道、不同食物組合起來的味道以至層次。

 

撇開健康因素,只談味道,過多添加調味料帶來壞處。絕大部分調味料的功用是令品嘗者在瞬間感受味道,而以甜鹹為主,調味料有時令人忽略食材本身是否美味、為何選用某食材。曾聽人說炒芥蘭要大手加糖,以去除澀味;煮苦瓜要刮去內層米白色的衣,以去除苦味。以上情況選用芥蘭、苦瓜並無食療目的,要芥蘭不澀,苦瓜不苦,實在令人想不到何不吃其他了。懂得欣賞芥蘭和苦瓜的人知道它們有苦澀味,卻在每一口期待回甘的味道。

 

味覺受太強刺激,就會疲勞,濃烈的味道又會掩蓋較弱的味道,這是人類的生理特點。調味料容易導致這種疲勞,例如市面上常見的XO醬海鮮炒麵,醬料味道非常濃郁,未入口已聞得,入口瞬間嘴內便充滿XO醬味,海鮮是否新鮮、配菜是否香甜,甚至麵質是否爽口(這已是口感而非味道的問題)都忘記留意,甚或難以察覺。老子說:「五味令人口爽。」於此就是日常形式的體現。味覺變得遲鈍還可以是長期的,因為日常吃得太濃,習慣味覺得到即時刺激,食物稍淡就覺索然無味,只能感受即時的甜酸鹹味和辣的刺激,而失卻品嘗世間各種美味的能力。

 

反過來說,若能體味食物原味,減少使用調味料,有助提升細味食物的能力,繼而增強鑑賞力。減少使用糖作佐料,能訓練人輕易辨別不同食物的甜味,例如發現燈籠椒與紅蘿蔔的甜味不同,轉而能辨別白糖、紅糖、黑糖、冰糖又各有不同香味、甜味。避免凡餸必鹹,令人欣賞眾多材料組合起來的獨特作用,甚至不可取代之處。從任由味蕾承受刺激,轉為主動品味、分析食物特性,品嘗的樂趣和層次也可提升。

 

烹飪的人亦可獲益,如他們明白品嘗原味的優點,就同時會瞭解自己下廚不能蒙混過關,輕易以醬汁濃湯掩飾廚藝和選材的不足,轉而留意食材間的細微差異,思考不同組合、不同烹調方式帶來的特點,開拓更多可能。

 

減少調味看似放棄一些事物,但首先這非全然放棄,而是重新思考如何該用則用,同時發掘既有的資源,尋找箇中珍貴之處,本來似是削減,結果卻是增加。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