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看不到的潛在殺手,以及臺鐵究竟適不適合民營化?》

李輊顗
2021年4月7日
4月2日,大清水隧道發生太魯閣號撞上工程車的意外,造成50人死亡、200多人受傷。針對後續的問題,大家都在討論要如何去改革,當然就會把民國90年代中期的「臺鐵民營化」給搬上檯面。但是在我們看能不能民營化之前,我們要先來看究竟有哪些關鍵的因素,才導致這場重大意外。
【最低標文化—成就義程營造的關鍵】
這次事故的主因,是因為義祥工業社的工程車滑落至鐵軌上,造成太魯閣號無法煞停而出軌。但為何義祥工業社的上頭—義程營造能拿到19個標案?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這跟「#最低標文化」有關。
「#最低價標」指的是以價格為決標依據,符合招標文件規範、進入底價或預算內之建議金額(未訂底價之購案)之最低價廠商,即得標廠商。當初為了解決因「最低價標」帶來公共工程品質下降的問題,政府制訂了「#最有利標」(指不以價格為考量或唯一考量之決標方式,綜合考量投標廠商之投標標的之各項修件,是否對機關最有利(例如品質、功能、服務、教育訓練等),而不以價格高低為決標標準),但卻遭到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以「以最低價標為原則,最有利標為例外」為由否決。
在這之後,臺灣的公共工程仍然以「最低價標」為主,而非以「最有利標」作為解決方案。雖然每年都會有人把「最有利標」提出來討論,但往往就像是流星一樣,一下子就沒了。而這樣的現象,也為太魯閣號出軌的意外埋下了一大伏筆。
【《#好山好水好苦命》—高金素梅的神預言】
3年前,在普悠瑪號翻車事故後的質詢會議上,立委高金素梅痛批民進黨政府於民國96年制訂的《#東部永續發展計劃》內,以「東部是臺灣的最後一塊淨土,東部的發展不能追逐西部的模式」為由抹煞了花東的基礎交通設施,導致民眾只能依靠臺鐵,讓臺鐵的負擔越來越大,最後使得出意外的風險愈來愈高。
高金素梅表示:「民國100年,馬英九政府為了展現照顧花東居民的決心,為此制訂了《#花東地區發展條例》。當中規定中央政府須以10年的時間撥補400億新臺幣作為永續發展基金。其中400億元的用途還包含了『#交通設施』、『#醫療設施』,當中第11條還特別規定交通部應提高鐵路運量即行車時間,以及建設完整的公路網。不過雖然政府依此法引進了太魯閣號及普悠瑪號,但因為在解決花東居民的需求同時又要發展觀光,使花東居民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求臺鐵加開班次,導致臺鐵出現『人力不足』、『人車過勞』的情況。」
高金素梅更表示:「縱使法案已經通過,但蔡政府的執行率仍然不高,除了第一年的40億元有到位外,之後連年降低,到民國108年,原本應該要撥補320億元給花東,卻只有136億元。8年來,按照國庫真實撥補的執行率只有33.8%,如果照原計畫卻只剩14.3%。而且到了民國108年的補助,只剩下10.5億元,創下歷史新低,造成政府永遠能只給花東居民一個『#美麗的謊言』,而無法解決真實問題!」
如果從當時普悠瑪號翻車事故,到如今太魯閣號出軌事故來看,高金素梅講的一針見血。尤其她在質詢時提到花東醫療設施的不足,會造成有重大意外時的不便,這點在這次的事故當中就能看的出來。所以我們的政府應該要好好正視這個問題,才不會下次有重大意外時,又出現這類情形。
【臺鐵—一個破舊不堪的百年老店】
在這次的事故後,讓臺鐵的名聲可說是來到歷史最低點。綜觀臺鐵近幾年來的大問題,不外乎以下4點:
1.整體體制的問題:
自中山高、高鐵等重要設施完工後,臺鐵已經虧本超過40年,導致整體狀況本來就不樂觀,加上臺鐵內外無法整合、內部的機關也跟著失靈,最終也跟著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整體呈現死氣沉沉的感覺。
2.臺鐵人力的不足:民國90年代中期,由於臺鐵作為優先民營化的機構,因此考試院自民國89年起暫停「鐵路特考」8年,直到民國97年因為高鐵開通的因素而恢復「鐵路特考」。雖然仍然有人力的補充,但新進人員的數量卻總是比不上退休人員的數量,導致臺鐵人力逐漸不足。
3.臺鐵的地位弱勢:臺鐵雖然為國營企業,但卻是待遇最差的那一個。相對於其他國營企業,臺鐵的話語權通通攔在了鐵道局和交通部上,導致員工們往往要發起激烈的鬥爭才能為自己博取應該有的權利,也是造成第2點的原因之一
4.政治惡鬥的戰場:由於40年來的虧損,「臺鐵民營化」的聲音從未消失過,但是每個時期各官員的想法不同,導致最終都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更不用說地方、中央在臺鐵內部的派系眾多,彼此都有著利益關係,讓臺鐵的改革更加辛苦。
臺鐵在這4點的惡性循環中,只能從夾縫中求生,甚至到後來連臺鐵局長都沒有了,是生是死只能看老天爺,也就不難解釋為何普悠瑪號翻車事故罹難者家屬之一的董大姐會如此難過。
【臺鐵民營化?公司化都有問題了,何來民營化?】
在太魯閣號發生出軌意外後,「#臺鐵民營化」很快就被拿出來討論。由於臺鐵的連年虧損,讓很多人希望臺鐵可以像日本鐵道(JR)一樣邁入民營化,但我在這裡絕對可以和大家保證,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為何不可能?既然要民營化,就要先經歷公司化,以日本鐵道為例,當初步入民營化時並沒有經過這麼大的阻礙。請問日本鐵道在民營化時,內部反對改革的聲浪有很大嗎?請問日本鐵道在民營化時,當時的虧損有很大嗎?請問日本鐵道在民營化時,政治的干預有這麼多嗎?相同的道理反問,如果這3種情況同時出現在同一個企業時,誰還敢接手?而且運氣很差的是,這3點臺鐵都剛好有,所以要民營化,簡直是天方夜譚!
臺鐵要如何改革?那我們就必須要過往臺鐵的運作模式中進行修正,例如設站、車次安排、買車習慣、維修模式等等。至於民眾一直關注的「票價問題」,筆者要說:「該漲的還是要漲,不要因為省錢而失去了安全和品質!」
最後,筆者希望蔡政府所說的承諾必須要兌現,而臺鐵也不要再是口頭說說了。畢竟誰都會說要改革,但問題是每次下定決心後有去執行嗎?作為國人最重要的運輸工具,臺鐵一定要負起自己的責任,給民眾一個安全舒適的服務!
© 本文由作者【李輊顗】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