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電池難復活

海中地職人

海中地職人

2021年4月1日

Cover image

復活節長假將至,若非受武漢肺炎所影響,想必有大批上班族趁長假外遊,旅遊的目的不盡相同,各適其適,也可以富有意義。另有人借機狂歡,大肆享受。本來享樂方式各有所好,無傷大雅,只是其中一樣名為「充電」,可算是陋習。此處的充電不是稍作休息,恢復元氣,而是「扯乾叉爆」的取向,平日工作直至心力枯竭,若不抽離眼下環境,甚至放縱,將來無法重新工作。誠然有好一批勞動人口難以擇業,導致日常工作令他們身心俱疲,但在清楚確定自己無路可走前,以充電當作對工作的調劑,縱可復活,最終仍會再度死亡。

 

期待脫離環境充電,即是本來生活容易令自己缺電,造成不能運作的情況,是怎樣的處境令人筋疲力盡?有人覺得工作太辛苦,想像從工作釋放出來可享受多少自由;有人覺得工作無意義,埋怨上司同事有多窩囊;有人做哪行厭哪行,一直自覺浪費時間。不論個別細節如何,工作引致力竭,甚至令自己缺乏動力,就不是理想生活,應找出邁向理想生活的途徑,竭力避免「做到死」的情況出現,否則一面埋怨、胡思亂想,最後又如常上班,絲毫沒有改善生活。

 

老饕多愛吃一種食物也好,食量總有限度,再吃不是嘔就是厭。生活本應平衡,均衡地從事各類活動,工作只是其中一種。在上班日子工作九小時似乎是亞洲都市的金科玉律,某些人更認為九小時太少。歐西地區卻認為八小時才是標準,不鼓勵加班,甚至考慮把交通時間計算在內。工作佔用多於一個人清醒時間的一半是否恰當,也該反省。隨著科技促成去中心化,技能分散而個人又可掌握不同技能,某些領域具個性比具規模更有利,工作模式已轉變,亦持續轉變中。人力市場上的勞工是否需要與一家公司簽約,每日到特定地點上班,遵守上下結構中的條文規定,才可養活自己,這已不是現今要探討的問題,反而除上所述外,市面上有多少其他工作模式、業者如何付諸實行。有關工作形態直接指向個人理想生活,眾多人的生活是否達致理想,又關乎社會整體裨益,因此工作佔生活多少部分、作息是否平衡等問題,是每個人出於自我尋索及公共利益都該持續思考的。

 

上一代常用的充電池是鎳電池,為免受鎳的電量記憶所礙,最佳保養方法是每次用盡、充滿。現在常用的是鋰電池,令它壽命最長的保養方法是維持電量在兩成至八成之間,既不用盡,也不充滿電。鋰電池問世已有三十年,工作模式是否仍要像舊電池的扯乾叉爆呢?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