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自我,就是內外合一
上次分享了《【電影看後感】人生很短,要活出自我》這篇文後,有讀者提出了一個問題 ─ 「如果只是感受生活便已經是生存動力,那你現在上班下班也是在感受生活,為何還要改變現況?」
這樣的說法在字面解釋也不是錯的,尤其每天的工作量壓下來時,筆者的感受是十分強烈的。但筆者想說,真正的感受生活,是人的內在感受和外在表現都是合一的。這樣說好像有點玄妙,簡單來說就是消除「荒謬」。生命的「荒謬」就是你以為這個社會本應是這樣運作,但現實卻非你所想。
每個人生出來都有不同的才能,好像有的人生出來就是運動健將,有的人則是藝術家。理論上來說,他們本應是跟隨著自己的才能發展而成長。但香港是一個金融都市,由細到大的教育都是培育一群精英去將所有金錢利益最大化。同時間,這亦間接導致很多這些「另類天才」不能好好活用自己的所長。以下的說話只要是香港人就一定會聽父母或其他孩子的父母說過。
- 「你將來長大要當律師或醫生,知道了嗎?」
- 「讀文科?你想畢業後乞食呀?當然揀商科啦!」
- 「你考政府工或者紀律部隊啦,月薪幾萬呀。」
種種以上說法,都是跟金錢掛勾的,恍惚人一出世就是要為金錢賣命。更可笑的是,整個社會亦習慣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就和地位。這些約定俗成的想法深植著每個人的腦海裡,亦令到一些「藝術向」、「運動向」、「音樂向」的人無法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最後只能隨波逐流,最終當上「商業向」的職業。
筆者也不例外,自小喜歡中國文學﹝其實只係武俠小說﹞和歷史,JUPAS選科的時候其實想將中國歷史放到A1﹝最心儀的學位﹞裡去。可惜當時家人的回應卻是「吓,你第時只能夠當中史老師渦,當不上的話你沒有其他工可以選擇。」一聽到這句話,筆者最後也只能把這個念頭放棄,最後修讀了數據科學﹝Data Science﹞相關的學科。
那老實說,數據科學其實也挺好玩的。當我在念書的時候,我常常想著如何用這些數據模型去幫助公司如何做決策,可以幫公司最大效益化。到了畢業後,筆者才發現自己是對社會有多過度理想化,亦是首次感到自己覺得內在和外在強烈地不合一。以前在修讀商業理論的時候,雖然目標都是利益最大化﹝Profit Maximization﹞,但「人」這個元素亦須好好管理。因為若員工對公司失望的話,就會對公司帶來很壞的後果,例如員工流失率高會令到公司資訊脫軌,新來的員工不知道前人做了什麼亦不知怎樣跟進,整個公司營運會失效。
可是在現實中,公司的管理層真的會漠視員工的要求,並只會向錢看,以減省成本為名,或加重員工的工作量,或直接減省人手。更加卑劣的管理層更會一邊控制成本,一邊跟員工說「共渡時艱」。
除了見識到社會的荒謬,另一個筆者覺得內外不合一的原因就是自己所作的事,並不是在幫公司做最合適的決策,實際只是在助紂為虐。數據分析是量化的,好處是能夠以圖像或算式顯示出來。但壞處是不能量化的元素是無法精確地表述出來。即使是你會說一個榴槤的好味程度是「8分」,但每個人的「8分」實際也有所不同。當筆者交營業報告予管理層時,他們可能會說:「今個月營業額大跌,是不是公司的銷售員沒有盡力找生意?」實際營業額大跌可以是關乎疫情、可以是整個宏觀經濟影響、或競爭對手打價格戰,未必與銷售員的表現有關。結果筆者的報告淪為當權者的工具,以此為打壓同事的藉口。
隨住這種內外不合一的感覺愈來愈強烈,筆者察覺到如果再不改變現在的生活,未來可能就只能深陷在「為做而做」的人生。因此,如果真的是想感受生活,就不應只懂跟隨著社會的步伐,去強行接受社會的荒謬。這樣才算是對得住內在自我的生活態度。
© 本文由作者【Tyler】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