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國留學記(八)——文化交流?(五)〉

George
2021年2月26日
文化交流之事,之問題,當然要在交流興旺、交通發達之國,才得以如火如荼地進行。不過交流的方式,林林總總;所謂如火如荼,也未必就是比喻之語。飯後閒談,算是口頭交流;古人魚傳尺素,今人敲鍵傳字,也稱得上文字互動。政治上的表態,國務院重提九二共識,台海演習,宣示主權,也拉車邊可喚作傳遞訊息。只是一副亞洲人面孔,在西方世界,也難免見識到另一番交流的景象。
古人有謂君子動口不動手。人常打趣調侃,說動粗也許顯得不甚文雅,但爆粗則君子得多。只是在外生活以來,黃皮膚黑頭髮之人,也偶爾遇到幾個頗有風度的君子。走在街頭,眼見前方路人迎頭靠近,以為只是純粹友好地打個招呼,不料出口便嘰哩咕嚕,模仿着彼等耳裏的亞洲人講英文的口吻,向你友善問好。不待你反應過來,便揚長而去,只有啞口無言,氣也不是,忿也不是。不過,這些差別待遇,在英國,尤其大城市如倫敦,次數倒還尚可接受,至於其他地方,則未有聽聞,不宜妄斷。
但印象較為深刻的,倒不是君子式的動口問候,而是切切實實的欲大打出手。當然這未必便是針對其他族裔的行為,只是其荒誕之程度,亦足駭人聽聞。有次朋友告訴我,外出回宿舍後氣憤至極,原來是過馬路之際,前面一對年老白人夫妻,挽手並行,朋友未及留意,便直奔二人中間,逼使兩垂暮之人,放開雙手。雙手放開,未必放開所有,但卻釋放了兩人無窮怨氣,回頭便破口大罵我朋友,竟欲揮拳就打。雖然老人只是裝腔作勢,但我朋友當然不甘示弱,欲予還擊。就在此時,周邊的路人紛紛上前阻止馬路成為罪案現場,免招本來就忙得難理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的皇家警察。原本只是出門買嘢,卻幾乎與人埋身肉搏,真不可不謂是另類文化體驗。
我雖不知箇中原委,但天馬行空地猜想一輪,也許可以對主動挑起此類奇特交流的人,略感同情。早前Black Lives Matter運動一呼百應,黑人連番要求reparation,英國白人神經緊張,Twitter上反脣相譏的聲音不絕,例如說甚麼黑人要求白人賠償,便回應道白人在中世紀亦受世界打壓,何不追本溯源,白人也要求摩爾人按價賠款?這些網絡罵戰,大抵可以付諸一笑;其所反映的文化族群之間的深層次矛盾,卻如假包換。神經緊張,斷不是香港人的專利;論程度,香港人或許更勝一籌,但論其有無,則英倫小島之人物,亦不容小覷。
© 本文由作者【George】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