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位已保證不了前途,為什麼仍要讀大學?
又是這一個百說不厭的問題。在今時今日學歷泛濫,一紙文憑已無法保證成功的時代,或許是時候冷靜地審視此一問題。
先定義一下,這裡指的大學,主要是指一些非專科,「錢途」不被看好的普通大學學科,如文科、純理科、社會科學及某些學院的商科 (現時多數大學生均屬於這種),至於專科 (如醫科、法律、教育)則另作別論。
我們都知道,讀大學是一項昂貴的投資,只計四年的學費已經要17萬。若計埋住hall ,上莊,exchange,搭車食飯等一連串雜費,保守估計再加8萬。就這樣,恭喜你,未出來正式工作,已經有廿幾萬學債等緊你。對眾多公屋出身的基層學生而言,這絕非一個輕易負擔的數目。那麼,究竟這筆毫不便宜的投資意義何在? 是否真的如以前的身邊人所說「有得入梗係要入,拼了命都要入」?
先讓我們一起回憶中學時代是如何把入大學定作學生的最高目標,中學生們又如何憧憬大學生活得如痴如醉。想必大家必定記得學校、補習社、師長為鼓勵我地讀書,如何把考好公開試入大學奉為理所當然的圭臬,灌輸進每個學子的腦海裡。補課操卷時,老師見到同學訓覺,會話「精神!振作!唔通你地唔想入U咩?」典禮上,高分考入名牌大學的人如何被表彰成所有學生的楷模;分享會上,總會有一些「成功」的師兄師姐同你講當初點樣拼九牛二虎之力操卷,然後終於得償所願走入勝利之門。然後,「上左岸」既人又會點樣描繪到大學有幾咁美好、自由、充滿青春:自由地揀科番學,唔鐘意就走堂;上莊住hall通頂幾咁青春熱血;exchange又點樣周遊列國… 試問一個稍有上進心的、對未來稍有憧憬的十幾歲人,如何不把讀大學視為當時的人生最高意義?
我還記得當時收到offer時多麼的興奮。尤其作為一個捱左兩次dse既重考生,等待著我的,似乎是一條前途無量的康莊大道。終於,我成功入到某大學的普通科。
第一個sem仍然是蜜月期。如大部份freshmen一樣,我也是對大學生活充滿了好奇和盼望。我渴望獲取寶貴的知識、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得到發揮所長的機會。總之,我渴望大學能夠引領我走向成功。
轉捩點在於肺炎。因為停課以及轉Online mode,我的時間多了許多。我開始靜靜地思考我的未來。我現在所學習的可以為我帶來什麼?當然,做人不應事事只計算實用價值,一個學位的價值也不應只以它所能掙的金錢來衡量。對於可以學習感興趣的事物,我是很欣慰的。可以滿足到自己對世界的好奇,也是令人愉快的。但始終我們不是聖人,總不能只「用愛發電」而完全無視現實。
某天我找到了大學的關於畢業生薪酬的內部文件。在此之前,我對大學「乞食」的說法不以為意,可以說沒有怎樣考慮前途的問題。然後,我終於後知後覺地發現,原來這科的月入中位數只有萬五左右。那時我還沒有怎麼感受,這些似乎仍距離我很遙遠。
再看到關於大學生就業的報導。經濟低迷,很多畢業生因為初出茅廬沒有議價能力,被僱主壓價也只可無奈地接受。普遍大學生對未來感到悲觀,因為找工作真的很艱難,更遑論那些競爭極度激烈的高薪厚職了。甚至,一些低層公務員如入境助理,只要求中五學歷,投考者中居然有六成皆為大學生;政府EO乃出了名的荀工,但居然多達 180人爭一個位。這實在超出我的想像,因我從未預料到,大學生居然面臨著的就業競爭竟會是如此嚴峻。我的思想開始起了變化。
而我自己,當又到報internship的季節時,我仍自信滿滿地以為拿著不錯的成績報下part-time 同internship是輕而易舉之事。直至報了一份又一份,等了一天又一天,居然全部石沈大海,甚至連面試機會都沒有。終於,我感到了徬徨,乃至一點點絕望。我終於明白為何有人說大學生只是表面風光而已。堂皇的外衣終究也是被撕開了。
一定有人會話,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而是探索知識的殿堂。我們仍然能學到寶貴的技能,好像批判思考、溝通技巧、社會關懷的態度… 對於這些,我從不否認其為個人修養所帶來的價值,這一切都是完全正確的。問題是,這種付出與收穫太不成正比了。誠然,有不少大學生能享受幸福美滿的人生,但更多的人畢業幾年乃至更久,還在就業之海上掙扎浮沉。可悲的事實是,現在普通大學生打工十年還不如一名普通警員的起薪。這讓我第一次意識到這個社會的殘酷。
現實是,多數大學生所能獲得的生活 (或是生存),只是「餓你唔死」的程度。坦白講,即使說人生不只工作,我們更應追求自己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不過興趣往往還是要錢啊!周遊列國不用錢嗎?攝製影片又不用錢嗎?當背負著沉重學債、房租,卻只能做到「食你唔飽,餓你唔死」的工時,想有餘力追夢,難矣。
可能是有些大學生自取其咎。有些人渾渾噩噩就過了四年,只把學位當作水泡而又不思進取。用此種心態度日,只是把出來社會受苦的時間延遲四年而已。可是,亦有人其實積極上進,努力增值自己,只是香港社會畸形的經濟結構令各種工作的競爭異常激烈,使他們無奈地畢業良久仍未能找到喜歡的工作。這是時代的悲歌。不是他們不出色,而是這個社會結構容不下所有人,因此注定不停地有「失敗者」被製造出來。這不是說我們從此不用努力,可是當努力難以翻越現實的高牆時,剩下的只能靠運氣際遇了。
回到問題起點,讀大學究竟有何「用」? 其實,若從實用角度而言,它就是一張普通證書而已,它並保證不到任何東西。而且,對大部分非專科的學生來說,這項投資並不划算,因為你付出了如此高昂學費所學到的知識,大多都難以應用到實際工作上,所以你才需要以「讀咩唔等於做咩」去自我安慰,在選擇無多下,才迫不得已地做自己根本不感興趣的工作。
那麼,為什麼社會依然不停地叫學生讀大學?說穿了,就是要我們去當社會齒輪,做有權有勢者的工作機器。當發現花掉了 (浪費了?)20多萬,四年的光陰,我們才赫然發現,原來我們只是在為我們一直厭惡的體制添磚加瓦,原來我們一直都置身於這個精心設計的學歷騙局裡,原來我們與曾經那些看不起的「asso仔」、「ive仔」一樣,都是這個機器裡那平庸的存在,沒有比任何人更加高尚。
或者我們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面對這個世界。當人越大,越發現一己力量的渺小,以及世界的殘酷與不公。在當今大學生遍地時,一個普通的學位早就不意味成功了。當然所謂成功的定義因人而異,有人不會花心思追名逐利,卻活得逍遙自在,這也能算是另一種成功。始終關鍵在於你想要怎樣的生活,這已經與有否讀大學無關了。大學可能增添我們追夢的本錢,但這些本錢未必足以支撐我們完成整條夢想路。假如追夢失敗,我們都要思考如何調整心態走餘下的路。
可能大學最大的好處,就是賦予了我們很多自由時間,讓我們不斷反思自己的人生與這個世界,也讓我有時間打這篇發牢騷的勸世文吧。
© 本文由作者【Glimmer】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