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時間守護神 – 「洞察力原則」

Bella
2021年2月21日
每天,我都好像忙着重要事。
早上,我躺在床上,明知道要早一些起床做運動,但我把手機鬧鐘關掉了,因為實在太勞形苦心了。
可以錯過了運動的最佳時間,但絕不能無視上班時間。
手機鬧鐘再次響起,意味着接下來要趕時間出門。
我迅速梳洗,再往衣櫃裏看,掏出最適合的上班衣著,然後出門了。
回到公司,我聳一聳肩,打開電腦,發現下午有件事關重大個案需要跟上司匯報,然後我要把握時間做準備。
另外,我手上有一份報告,完成期限亦即將來到,也要準備一下。
再來到工作的日常運作,當我打開電郵,發現過百封電郵尚未處理。
只是把郵件分類,已經花了大概一個小時去處理,有些是垃圾郵件,有些是客人在郵件中寫得不甚了了,更發現數封需要即時處理的緊急電郵。
加上客人連環來電,這刻的我心想:「好吧,再差的環境,我都只能接受現實,就盡快完成吧!」
到了傍晚六點,我關上電腦,離開公司大樓。
心想:今天真是不幸中的大幸,還有時間趕回家看書。
在今晚洗澡吃飯過後,一定要看完整個單元才睡覺。
這樣,就是我一天的生活。
回想起來,這是恰當的生產力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在於「洞察力原則」。
「洞察力原則」主宰人類決策及管理能力,想了解更多,便需要知大腦的簡單運作。
如今與知識作為掛鉤的世紀中,是大腦表演的機會。
我們受聘的原因是我們能夠恩考、革新,而能夠作出支配的區域,就是我們反應區域(Reactive Brain)及思考區域(Thinking Brain)。
大腦上方是思考區域(Thinking Brain),負責思考及決策,可以對抗反應區的衝動行為。
雖然會更加消耗時間及能力,但無可否應,人類離開洞穴,邁向更文明的生活,都是思考區域的功勞,地位彪炳。
大腦的另一個區域-反應區域(Reactive Brain)。
所需能量較少,相對於高一層次的思考區域來說,行為比較倍道而進。
反應區域位於大腦下方,負責作出「對抗或逃跑」的決定。
就好似在石器時代的人,他們必須動作迅速,作出對抗或逃跑的選擇,才能避免成為野獸的囊中之物。
這個區域一向自動執行,有機會大腦趕不切思考,反應區域已經自行把動作行使出來。
同時,也是主管情緒的地方。
如果遇上壓力,這就是反應區域一展所長的時候。
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我們看到大多數廣告都是由動作、聲音及畫面的元素組成,這些元素會不自覺地被注入腦海中。
一個出色的宣傳技巧,就是利用大腦反應區,令消費者構成無意識消費行為。
但宣傳時間不需要太久,時間足以令客人掏出銀包便可。
話說回來,究竟這些跟日常生活有甚麼關係?
要做出高價值的決定,有一套工具可作為參考,叫「時間矩陣」。
主要流程是先讓大腦休息一下,再思想一下事情重要性與緊迫性,作出分類,分類詳情可參閱下圖。
完成分類後,便可作出「立即做?還是稍後做?」的決定,這就是工具中「暫停-澄清-決定」的模式。
為了得到真正的生產力,不能以「我很忙」的模式活下去,我們必須培養習慣,變成反應區域的行為。
在各區域的大腦互相協調下,洞察力可令人於壓力中更妥善處理自己的時間及注意力。
© 本文由作者【Bella】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