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的棋局,容不下敗局。」《后翼棄兵》劇評

朱相楠

朱相楠

2021年1月22日

Cover image

去年最受歡迎的電視劇《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自十月底上架以來在全球爆紅,而患有嚴重拖延症的我到現在才追完。(唉,看起來無法蹭熱度了) 但不要緊,遲到勝過不到。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本劇是平庸的熱播劇還是此生必看的神作? 就讓我給大家娓娓道來。

《后翼棄兵》以 1950 到 1960 年代為背景,劇情講述女主角貝絲哈蒙從小展現出超凡的西洋棋藝,並決心要打破這個由男性主導的西洋棋界。其後經歷過一番成長的蛻變後,一步步登上頂尖成為大師的過程。



首先,必須稱讚主演安雅泰勒喬伊(Anya Taylor Joy)的出色表現。一來是她與眾不同的空靈美貌讓畫面的每一幀都變得賞心悅目,二來是她以精湛的演技把靈魂角色貝絲演繹得活靈活現。因此若沒有Anya,《后翼棄兵》便很難擁有今天的成功。而全憑《后翼棄兵》,讓我更切身地感受到Anya的美態,兩者相輔相成。

其次,《后翼棄兵》絕對是部製作精良的電視劇。無論在服飾、攝影、場面調度上都使用得十分考究,到處都可見其玲瓏剔透。孤兒院、百貨商場、西洋棋賽場等場景在美術團隊精心設計下,顯得格外逼真和精緻。這些懷舊的佈景配合上古雅的情景配樂,完美地將人置身六十年代的世界,毫無違和感。其中對白與運鏡之間的配合無間更為本劇帶來行雲流水般的連貫性,巧妙地去除一般電視劇集與集間的割裂感。同時,影片運用自成一格的剪接與配樂,將西洋棋競技演繹得淺顯易明。就算對西洋棋毫無認知,也能感受到賽事的緊張氛圍,大大提升了觀眾的代入感。

至於敘事部份,《后翼棄兵》的故事沒什麼標新立異之處,但勝在劇力十足,不落俗套。眾所周知,《后翼棄兵》講的是一名西洋棋天才的成長故事。聽起來很像很容易拍,實際上難拍得很。如果導演不花多點心思去編排劇情,影片就會變成落入窠臼的勵志女權電影。但《后翼棄兵》拒絕俗套,恰到好處地深入角色內心和安排劇情轉折,並保持緊湊明快的節奏,讓觀眾跟隨着主角貝絲一路「過五關,斬六將」。當中不乏角色曲線與劇情障礙,為故事注入適當的張力與敏銳。貝絲與幾位角色的互動也很有花火,為故事增添不少樂趣和巧思。儘管筆者認為頭幾集的內容鋪陳得太傳統,甚至略顯平淡。但我保證當你在往後進入了女主角的世界後,一切便會漸入佳境。

此外,《后翼棄兵》也把故事內核探索得恰如其分,其恰如其分之處在於影集不會為了強調某個議題而大作文章,而是保留了故事的純粹性。《后翼棄兵》透過揭示貝絲哈蒙多年間的成長與蛻變,聚焦處落在表達天才背後所付出的代價。雖然《后翼棄兵》中由始至終沒明確地指出天才背後所付出的代價是什麼,但本劇懂得善用影集時長久的優勢,用許多蛛絲馬跡將觀眾引導至影片核心。所以貝絲下棋的代價是多面向、有多重解讀的。(我個人認為貝絲作為天才的最大代價,是對輸贏觀瘋狂的執念所要承受的心理衝擊。) 這樣的探討手法令觀眾可洞察天才背後所面對的艱辛與苦難之餘,不忘對影片的副主題進行反思。



其中談及的副主題例如舊時社會女性的命運與處境、以及再普遍不過的濫藥酗酒問題等等都在恰當的着墨下有所探討和彰顯。過程中不刻意去強調特定主題,像是女權以示「政治正確」。反而是透過平均的筆墨和恰到好處的故事發展去傳遞正面的價值觀,詮釋人、事、物的陰暗面。此做法比起那些為求不必要的「政治正確」而令人厭誤的影視作品 (例如某部Netflix原創電影),好上不知多少倍。



最後一集的呈現更是神來之筆,漂亮至極。劇中可見 (此部份涉及劇透) 貝絲在奪取冠軍過後拒絕參加那些政治家和權貴的宴會邀請,而是下車走向人群,和街頭棋迷下棋。此處放下了整季比賽的輸贏觀,呼應上片「棋局就是棋局,賽事就是賽事」。別管什麼性別宗教,別把這部劇集貼上「政治正確」的標籤。好好享受它,嘗試感受它。既然難得有一部這麼純粹說故事的劇集,為何要用世俗的眼光沾污它呢?

回歸故事的本質,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



整體而言,《后翼棄兵》是一部演員、美術和製作水平不俗,同時重視故事本質的好劇集。在疫情期間能安座家中,欣賞如此精彩的劇作,也算是種福氣了。

© 本文由作者【朱相楠】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