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害羞還是社交恐懼?

Gloria
2020年11月30日
社交恐懼症是心理病中焦慮症的一種,簡單來說是在社交場合或者公開場合中感到強烈的焦慮,恐慌,所以又名為社會焦慮症或是人群恐懼症,常聽的還有社交障礙。患者會在會暴露在人群,陌生人的場合中感到緊張,不安,一般還會伴隨著一些生理症狀如冒汗,發抖,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因為常人都陌生的社交場合中,也會感到緊張和焦慮所以社交恐懼症很容易被人誤解,而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也很容易被誤解為害羞或沒禮貌。
一般人在陌生的場合中,或需要暴露在人群面前,如演講表演等等,都會感到緊張,這是常態,並不是社交恐懼症。一般人在聚會中會感到不自在,但並不會影響出席該活動和日常生活,也很少會伴隨着上述提及到的一些生理症狀。而患有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卻會在這些場合或情況中感到強烈的恐慌而沒辦法出席,甚至把自己關在家裏,減少與人群接觸的機會。
社交恐懼症分為兩種特定性社交恐懼症和廣泛社交恐懼症。特定性社交恐懼症是指在一些特定的場合或情況時感到焦慮,一般為要暴露在人群中的服務性行業工作者,表演家等,這類型的社交恐懼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存在於別人相處或社交的問題。但只要是在特定的場合中他們便會變得「啞口無言」,非常焦慮和緊張。而廣泛社交恐懼症是在任何會與陌生人接觸的場合中都感到困難,例如參加宴會,到商場購物等等。患者會很擔心別人看見他的一舉一動,害怕成為焦點,感到尷尬和不安。這類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受到影響,如不敢進入食肆等,而導致他們會長時間留在家中。
另一個可以分辨患有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和害羞的差別是,一般在聚會中感到害羞,但並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或自責,而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卻會在陌生人的場合或成為焦點的時候對自己有着很負面的評價和情緒,嚴重的患者會因為對自己極度負面的評價想過輕生。他們會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害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出醜。對自己要求很高比較沒自信,會把所有問題都歸咎於自己而自責。
社交恐懼症也可以以藥物來控制,而伴隨着自身的改變是最有效的。可嘗試尋找自己的興趣,豐富生活。對陌生的場合感到恐慌可以一步一步地慢慢適應,可以報讀自己感興趣的課程,不僅能增值自己也能在課程中漸漸地適應與人相處。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中,多少能夠減低自己恐慌的情緒。學懂一門新的技能也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從興趣中感到快樂,不會讓「接觸人群」成為自己的生活壓力。
試着用不同的角度分析事情。遇到問題時嘗試先放下對自己的憤怒,責怪,冷靜地分析事情的始末,例如若你沒有做這些事,結果是不是也是一樣或者是不是只是因為你一個人而導致這樣的結果呢?了解「一隻手是拍不響」的道理,不要事事都歸咎於自己,所有事情的發生經過和結果都會因為很多的因素而有所影響。放下對自己的成見,嘗試欣賞自己。
多點傾聽別人的想法。社交恐懼症的患者普遍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害怕別人的看法,或是會既定別人對自己會有不好的評價。但嘗試踏出一步,試著傾聽別人的看法,其實並沒有自己所想的那麼糟糕。也許其實別人對你的觀感非常好,只是自己對自己沒有自信,害怕面對別人的評價。
害羞和社交恐懼症是相似但很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狀態,不要「濫用」社交恐懼症來掩蓋自己害羞,沒禮貌,不想接觸人群的習慣。同時,也不要忽視社交恐懼症在社會的存在,而對患者不尊重。多去了解不同的心理疾病,多點關懷身邊的朋友,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和諧更美好!
© 本文由作者【Gloria】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