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國留學記(七)——文化交流?(四)〉

George

George

2020年11月27日

Cover image

前文有謂文化交流的意思,不言自明,不必多述。力求精準者,當謂此話乃泛泛之語,切莫深究。蓋深究之,則始見文化交流亦即交流文化這字面意義,與許許多多相關的概念,莫能混為一談。

此中之代表者,可謂文化多元主義。文化多元主義不似後結構主義來得神秘莫測,非如達達主義這疊詞顯得玲瓏小巧卻洋溢冷嘲熱諷,更弗似虛無主義披上一層俄國冷峻森嚴的西伯利亞色彩。文化多元主義,似能顧其名而推其義,即主張多元之文化也。亦因如是,我們一談到文化交流,或許便即聯想到文化多元主義;抑或vice versa。

只是文化多元主義,與諸多其他「主義」一樣,都無核心的主張。又或者,來得學術一點,這個主義乃容許駁雜的詮釋:一貫的明明自己不理解他人卻託詞於獨樹一幟的假惺惺。只是不論如何詮釋文化多元主義,與推廣文化多元劃上等號,則未免流於不盡如是。

在政治上,這主義發跡於加拿大,與享負盛名的Will Kymlicka 淵源甚深。這主義主張強調所謂「身份政治 (identity politics)」的討論,討論內容即包括考慮在一國家內移民者或少數族群的融合問題。因而,文化多元主義在政治上,多數集中爭辯如何處理及承認少數族群或移民者的地位、權利等問題。說白了,就是移民族群等在主流政治上爭一口氣的主義。

移民乃政治學上一大問題:這已不是太陽底下甚麼新鮮事,亙古自有。但如何處理移民,方是關鍵。可能是香港殖毒未深,對(新)移民問題,社會一般規避以抨擊,圍繞150個限額,口誅筆伐不休。今我等崇洋留學者,且先不論香港。但在西方,特別是英語國家,移民問題,非能選擇予以避諱不言之事。社會情況、國際關係,處處迫使政府嚴正以待,起碼得擺起個款,扮一下蟹。可以設想,英國對移民政策的討論,就如火如荼得多。

上月英國政府於英倫海峽發現數具欲從法國橫渡此海峽尋求庇護之難民的屍體,又再觸發一輪風波。從法國游到英國,最短路線取Calais 到Dover之水路,約21英哩(約34公里)。且這路線沒有公海,也即一旦游過法國領海,就到英國領海,獲帶至任一英國海港的機會,大大增加。許多難民便取此道登島。原本英國與歐盟依據Dublin III此一法律,尋求難民庇護者有機會被遣返歐盟;但脫歐在即,此法律也將隨之廢除。可以想像,之後冒險抵達英國的難民,或只有增無減。

© 本文由作者【George】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