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觀】錢不是省回來的而是賺回來的?

Gloria
2020年11月20日
有些人常常會說「要慳啲要慳啲」,很少出席社交場合,很少買新的東西,除了日常食住行基本上都不會花多餘的錢,他們認為只要省錢就能夠「有錢」。其實這個「慳」字是怎樣的概念呢?我們「慳極」又到底能省到多少錢呢?如果我們的生活是一直在省錢,算著這個月又多花了多少錢,是否能夠活得開心自在?到底省錢重要還是賺錢重要呢?如果讓我選擇我一定會想如何賺更多錢,因為省下來的錢是有限的賺回來的錢才是無限,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省錢」這一詞和「錢不是省回來的而是賺回來的」這句話。
極端的觀念是認為省錢就是完全不要花錢,只要能夠生活其他的花費他們都認為不必要,每天的生活好像就是和錢作對。這樣不只會讓他們對錢感到越來越煩惱,還會失去了很多他們沒有想到的問題。例如因為他們不花錢所以缺席了很多朋友聚會,失去了很多跟上時代步伐,結識新朋友的機會,這些機會和人際關係不單止能讓他們對生活和錢有不同的想法,可能會帶給他們一些賺錢的機會。就算怎麼省好像還是沒有多少錢,每天活得更辛苦和苦悶。
其實所謂的省錢並不是完全不花錢,而是要在對的地方省錢和花錢,不要讓省錢影響你的日常生活和交際,這樣才是正確的觀念。省錢的目的是為了我們有錢過好的生活,如果因為省錢卻讓生活過得越來越艱難,就會違背了當初的信念了。那怎麼才算正確的省錢呢?我有個小建議,讓自己每個月都有一定的現金流,不要太過於限制自己的花費,但也不要過份消費。讓自己每個月除了日常「衣食住行」必要花費外再多出大約1000元(視乎個人收入而定)的流動金錢,可用於交際或其他額外支出。而在花這些現金流的時候也有小竅門,每月花錢100元以下的不要省,1000元以上的要仔細想想(數字只是例子,仍視乎個人收入而定)。這竅門是以月做單位的,也就是說,若你每天都要喝一杯咖啡(50元)一個月便花了1500元了,這樣就超過了你每個月的現金流了,可以想想要少喝一點。但如果你不常喝咖啡,一個月喝一兩次就不用省了,讓自己享受一下也能讓自己生活品質提高。就算少花了50次100元也不會就因此變得很有錢,反之亦言,花50次100元也不會讓你破產。如果金額比較高的花費就可以想想這件物品的必要性,急切性,工作必要或生活必要,例如電腦壞了和沙發破了,電腦會讓你沒法在家工作,比較急切,可以把這花費放在第一位,沙發就排到下個月的支出裡。這樣也是讓自己對消費更有概念。
很多人會用「錢不是省回來的而是賺回來的」而在沒節制的消費時用這句話做「藉口」。其實這句話的目的和重點在後半句,為了讓我們更有工作賺錢的動力,提醒我們奮鬥,拼搏,趁著年輕去找到自己的特長和定位,並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不要因為初進社會,沒賺到很多錢便輕言放棄,沒錢用的時候就只想著怎麼省錢,那只是於是無補。沒有人能不努力,不拼博就能擁有無窮無盡的財富,每個國家的「有錢人」都是一步步地踏過來的。就算是當二代,不好好地維持財富的來源,不停花錢的話也會有花完的一天。很多人把這句話的重心放在前半句,讓很多人自以為傲真的認為「錢不是省回來」便沒節制地花錢,那他們永遠都不會有錢,因為都被花光了。
賺錢是要有效率地賺錢,不是讓自己累垮了都沒有享受「有錢」的日子。一天的時間只有24小時,一個人就算打兩份工,最多也只能工作14,15小時,但已經會累到不行了,而收入也只能多一倍,這樣通過延長工作時間來增加自己的收入是不可取的。賺大錢的人單位時間賺的錢比其他人多出四,五倍,甚至更多。怎麼才能做到有效的賺錢?可以提高被動收入。主動地去思考,尋找賺錢的方法,而不是等別人給你提供賺錢的機會,要用錢去賺錢。
省錢,賺錢和花錢這三個方面都要取得相對平衡,適當地節省不必要的花費,主動尋找賺錢的機會,適當地支出讓自己生活品質更好的費用。不要讓自己的生活因為錢而苦惱一輩子,我們一起加油!:)
© 本文由作者【Gloria】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