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國留學記(五)——文化交流?(二)〉

George

George

2020年11月10日

Cover image

說到從英國南北兩地兩種英文體現文化交流,北方當然以Geordie為佼佼者。事實上,Geordie也只不過是芸芸北方語言中的其中一種,儘管有一網上證言(或為訛言,亦未可知),稱Geordie乃當今英國最為性感的regional dialect,也有一則報導說Geordie口音竟讓人最為覺得intelligent。口音之能性感、挑逗情慾,好比尤物,或者尚說得過去;但口音與智力的關係,未免誇誇其談,大話連篇。況且,該報導說其次讓人覺得智力非凡的,竟是倫敦本土的cockney accent——但這口音卻似乎更常遭倫敦上流貴族唾棄?

不管如何,Geordie之語極具特色此事,乃不爭之實。以我幾番觀察屋友,Geordie人說話方式,偏向短促,音節亦較短,與一般理解的英式口音,特別是posh accent 節奏緩慢,音節傾向拉長,形成鮮明對比。順帶一提,外國人學英文,以牛津字典等大字典的發音為標準,但其實操此「標準」口音的英國人,只屬少數。因此這現象,可謂是少數人暴政;完全不可將這口音與英倫腔混為一談。或謂外國人學的「英式口音」,就是倫敦口音,其實也屬謬妄。倫敦人更多的是操上述的Cockney accent。廢話少說,還是羅列兩個網上找到的Geordie英語實例。

例如這句:Dee us some scran, hinny, I'm clamming。 當中dee 即do、scran即food、hinny即朋友、clamming自必然就係肚餓;因此翻譯成英文就係do us some food, my friend, I’m starving。

另有一句:Hoy a hamma owa here, hinny。hoy即throw、 hamma 即hammer;owa即over;因此整句意謂throw a hammer over here, my friend。當然透過文字難以言述節奏短促之感,不過諸君可以想像一下,在每個詞語甚至音節之間,都抖一啖氣,就好似每、個、音、節、都、加、個、頓、號、咁、樣;大抵就有點Geordie語之韻味了。

除用詞及上述的發音特色外,母音轉換,亦為常有之事。上月曾經相約一在北部讀書的友人會面,期間話題自然離不開如何難以適應當地Geordie口音。友人最先提及,同時也是我認為最為明顯的,就是but這個字的發音。更準確的轉寫,應該是boot、巴士bus發作boos。而談到英國人天天破口大罵,卻最終在投票之日還是高姿態勝出的Conservative Government,在Geordie人口中,就是Conservative Goovernment。每當發出這些濃厚的u音時,我都會想起一個貼切的形容:非常字正腔(嘴)圓。

說好了這篇乃關於文化交流,因此不妨將Geordie與Cockney 此南北代表,比較一番,好符合商品說明條例。也是網上找到的資料,不過這次用的是夏威夷大學的文章,比較可靠。文章說到Cockney口音一大特色,就是將諸如water、bottle等字的t音去掉,取而代之以glottal stop。換句話,即將t音改成停頓:water 讀成wa-er;bottle 讀成bo-le等等。這個特徵,文章說Geordie語符合了一半:因為t音並未完全消失,只是與glottal stop並存。說實話我倒沒留神同屋室友這方面的發音,畢竟他已南下數年,口音有所改變,亦不出奇。但我自己試讀了一下,t音和glottal stop 並讀,非常費勁。

© 本文由作者【George】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