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與憂愁

雅言
2020年11月7日
你首先看見的是花?還是泥濘的水?
你習慣快樂呢?還是憂愁呢?
每個人的人生際遇各有不同,但不外乎生老病死的常態,那為什麼有人常常快樂、面露笑容,有人卻常常心裡憂愁、愁眉苦臉呢?原來快樂和憂愁都是一種習慣。
快樂和憂愁雖然來自內心,但其實受到大腦的思維模式所控制。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情緒機制,從小形成一些情緒反應的習慣,一直影響著我們對人生所經歷的事採取哪一種情緒去回應,或者將其歸類何種情緒。然後我們的大腦就再不斷地強化經常出現的那一種情緒,將日常事件進行自動篩選過濾的過程。所以,快樂的人好像越發快樂,運氣很好,總碰到好事。而憂愁的人似乎越發憂愁,生活中總是碰到倒霉的事。
舉個例子,小方從小經歷快樂的情緒比較多,他的大腦便將「快樂」定義為熟悉的情緒,所以他每一天經歷的大小事中,大腦會強調並記住屬於「快樂」的經驗從而強化「快樂」的感受,其他的情緒經驗比如「憤怒」、「傷心」便相對感受較輕微亦較難記住。換言之,大腦就像一個放大鏡,把熟悉的情緒自動放大。那麽,可以想像為什麼憂愁的人越發憂愁,因為他的大腦把「憂愁」解讀為熟悉的情緒,每天腦中播放都是經歷過的負面事件,快樂的事很難被記住。
既然情緒是一種習慣,當然有改變的可能性。改變始於行動,今天就找一本空白的筆記本記下你的情緒事件。如果你想變得快樂,就每天寫下快樂的事,重覆翻看,讓你的大腦熟悉「快樂」的情緒。那麽,你會慢慢地發現,可以寫的事越來越多,你也會越來越快樂。
*延伸閱讀:《情緒習慣,決定你的一生》,朴用喆著,張亞薇譯,台灣,方智出版社,2014年。
© 本文由作者【雅言】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