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國留學記(四)——文化交流?〉

George
2020年11月5日
天氣的話題,暫此告別。說一下留學生必然會有意無意觸碰到的話題:文化交流。文化交流的意思,不言自明,自不用多說。況且又非學術討論,搬文弄墨賦予定義,只顯得迂腐拘泥,讀書上腦也。更有甚者,定義這回事,本身就極具爭議。強行框限一個概念的核心思想?這就預設某概念某立場有可以簡潔勾勒的核心思想。有些文化思想體系,譬若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就對定義這操作,異常反感。
除咗喺文化交流的角度出發審視為文化交流給出定義乃違反文化交流的精神所在的原因之外,更重要嘅,係留學生活就遇到好多精彩的交流實例。諗返起赴英之前,有一師友囑我趁此機會,好好感受一下cultural exchange。本來我以為那應該是日日課餘到大英博物館「朝拜」埃及木乃伊,去National Gallery「欣賞」梵高向日葵,信步閒行海德公園、逗逗白鴿松鼠,偶爾搵間文青coffee shop,假裝讀一下莎士比亞四大悲劇(註:不包括羅密歐與茱麗葉)。不過我利申一下唔係讀drama,倫敦嘅大學又散落各個街道小巷,甚至一出圖書館,就係酒吧,實在難以養成文青素養。於是最能切身體驗文化交流嘅地方,卻反為居住之所。
住所之中的文化交流,體現於英國南北兩地的語言藝術。之前說到小屋之內,南北混雜;房東太太偶然亦會於屋內短住一兩星期,加諸我這ielts勉強過關嘅外國人,儼成一個小小聯合國。來自北部的紳士,不是別人,正是英國境內遐邇閒名的Geordie (或寫作Geordy)。今且來個偽說文解字:Geordie者,北部紐卡素一帶之人,持有濃重東北口音,或謂所說之語,實乃別種英語,孰是孰非,有待稽考。Geordie之所以聲明昭著,甚至有點聞風喪膽,皆因其發音厚重、用詞迴異,一般南部中人,難以辨認。房東太太就曾告我,她一開始曾問這Geordie先生:「你講咩話?」
想必然,我連南方人說話有時也不能盡識,更遑論北部之語?不過幸好天生社交恐懼,通常交流都係一句起兩句止,久而久之,同屋者就當我不苟言笑,成功掩飾聽不懂英文的慌張。話雖如此,其實好多日常生活的共同話題,要聽得明,亦非極度困難。這最主要歸因於此等情況下,頂多發音稍不習慣,但用詞以及說話嘅場境脈絡,都已熟悉,估都估到想講乜嘢。因此日常文化交流,竟無問題,畢竟,其實都稱唔上係交流文化。
至於說了半天的Geordie英文,又有咩特色?說來話長,還是下次再續。
© 本文由作者【George】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