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國留學記(一):倫敦和雨〉

George
2020年10月24日
都云倫敦總依戀雨點,但若此屬實,則香港便是痴戀雨點。傾聽E神一曲不如不見,或能治癒失戀心靈,但還倒不如請教Wiki大神香港與倫敦對雨水的迷痴之別。據Wiki非正式的正式統計,倫敦每年平均降雨量略出600毫米,香港一個七、八月盛暑,就已超過100毫米之姿,完勝倫敦。而且香港對雨水的迷戀程度,或許已非痴戀二字所能窮盡。日前颱風Barbara 突襲大不列顛諸島,倫敦廣播電台LBC也隆重迎之;前房東太太趕緊WhatsApp本人,抱怨天氣之不似預期。但經歷過香港杏花邨白頭千層浪、鯉魚門水淹膝頭哥之香港颱風勇武狠角都知道,真正的颱風,乃係要足不出戶,能觀記者任巨浪暴風魚肉,睹一齣棚架支解、吊臂懸空的動魄驚心。至於倫敦打風?最多不過泰悟士河稍起湧浪,塔橋附近雲霧瀰漫也矣。
這樣上演一套香港倫敦颱風雙城記,確實有少許想頭。主題可定性作香港人對風雨之勇猛果敢,映襯英國人些許風雨,便似大難臨頭,奈何肺炎肆虐,無法各自飛的困境。既能一洗東亞病夫之名,又能讓英國老頭見識港式颱風真功夫,豈非一箭雙鵰。不過如此雙城記,也就無甚深意,最多作茶餘飯後之聊,確實與Charles Dickens的倫敦巴黎雙城記,有差天共地之別。
話雖如此,E神一曲,也非不盡不實。典型倫敦人下雨天一到,不論雨水大小,一概不打傘,徹徹底底地做到頭沾濕,無可避免。無可避免,固然由於懶得開遮的緣故——或者非庸懶也,實乃無遮可開,隨身帶著這可伸可縮,可攻可守之物的倫敦人,簡直比英國能登大雅之堂的餐桌名物少之又少。英國美食,可不就是Fish and Chips? 無可避免,固情有可原;但頭沾濕,也就百辭莫辯。注意,所濡濕者,乃頭,而非頭髮也。皆因典型英國(倫敦)男人,無不如剃度超生之和尚,不情不願地割捨了千萬煩惱絲。林夕的春秋筆法,大義微詞,又可見一斑。
© 本文由作者【George】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