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的香港故事 屬於我們的博物館

Gloria
2020年10月23日
雖然這句說話今年說了很多遍,但還是想說「真的很討厭COVID-19」,因為它我沒法親臨到香港歷史博物館見證香港故事的最後一天。其實好像也不應該說是最後一天,畢竟只是要閉館更新一些屬於香港的歷史,只是這些更新後會有什麼的變化,會有什麼被抹去,會有什麼被加進來我們不知道,原有的香港故事是不是還屬於我們的香港故事呢?
記得小學時的校外旅行,總會有一兩次到歷史博物館和科學館的機會,每次都非常興奮,雀躍和期待,因為我從小便非常喜歡一些富有歷史味道的東西,就算現時大了出外旅行也總會喜歡到博物館逛一逛。小時候思想比較簡單總是記着每週三的免費開放,覺得展覽區很好看很有味道,特別喜歡那些一比一還原的舊街道和收購回來的舊藥店「誠濟堂」,還有一些廣播播放着當年藥店「執藥」的聲音,街道的聲音。還有那個年代香港人住的房屋,「碌架床」,電視機,用的杯碟。走著香港故事的展區,從舊舊的漁港風味,到滿滿的英國風情。喜歡這種穿梭時代的感覺,好像也見證了當年的香港有着怎樣的故事。
小時候並不會用心細看每一個展區,每一個展板所承載着和記錄着的歷史。有幸的是去年朋友來到香港遊玩,我帶她到歷史博物館和科學館看看,細心地看每一個展板上的文字,每一個展區內的小小劇院,那時候便真真正正地去了解和感受屬於我們的香港故事,但那大概是最後一次把這些故事記載我腦海中的機會吧。生於90年代的我,見證了香港回歸,但當年年紀實在太小,根本對這些改變沒有一絲印象,不知道這些會帶來怎樣的未知。去年再次走進歷史博物館,感受尤其深厚。看着當年這個小小的漁港,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轉變,又看著當年的九龍城寨,面臨的城市發展。是當年的香港人,實實在在地建立了現在繁榮的香港,是獅子山精神,讓我們如此熱愛這裡的每一寸土地。去年到博物館參觀的時候,還沒有反送中的事情發生,但這些年來每次從澳洲回港,只會看到越來越多行李箱在街上遊走,也不得不懷念小時候的油尖旺區。看着這些歷史,再看看現在的香港,好像對回歸的改變越來越有概念。
歷史是需要被更新的,沒可能去了10多年的博物館,10多年後還是說着那些歷史。但更新歷史的人,是不是會譜寫屬於香港人的香港故事呢?聽說這次香港故事的翻新,歷任港督的照片或會其他物品取替,某些歷史也會被抹去或刪減。雖說現在的香港歷史展覽區也但有一些「中國的香港文化」味道,但我們珍視的大概就是現在還未完全被和諧的歷史,至少還可以驕傲地告訴我們的弟弟妹妹姐姐,這是當年的香港。翻新後的歷史博物館,會加入了97回歸後一些重大的事件,如03年沙士,14年佔領中環活動等,但這些屬於香港的歷史是他們想教育我們的,還是我們真正想看見的呢?無從知曉。
政府與市民間的信任大概已經完完全全地破裂,說些什麼也不會有人相信。翻新歷史博物館對大部份的香港人來說,只有惶恐。和諧的歷史,大概是政府認為最容易教育下一代的方法,所以我們也只會向壞的方面去想。其實不帶有任何政治立場和色彩,單純地陳述每一件事件的來龍去脈,也比和諧版的歷史好得多,他們會這樣做嗎?經過這一年,我們仍然還是會對自己,對香港,對香港人抱着一絲絲的希望,總相信事情不會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糟糕,定會有人仍然和我們在同一個方向同行,我也是這樣相信著,所以還是希望翻新後的歷史博物館仍然是屬於我們香港人的「香港故事」。
「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
© 本文由作者【Gloria】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