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我們喜歡看別人的故事?

Little Frog

Little Frog

2020年10月22日

Cover image

為了生活,有人迎合現實,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放棄了年少時的願望;為了安穩,有人不願冒險,反而跟從別人的腳步,壓抑住內心的感受。與此同時,當身邊有人以故事來呈現夢想中的畫面,我們便好像找到時光倒流的入口,修補昨日的遺憾。


「別人家的貓總是不會讓我失望」,其實看別人的故事也都類似。人往往忽略自己擁有的,反而習慣有一種看人好的心理,至少看著對方走過自己未完成的路,可以望梅止渴一下。成長也使我們背負很多包袱,雖然經驗豐富了智慧,不過也縮小了膽量,但是看故事,卻無須害怕會在過程之中輸掉了甚麼,只管盡情地享受情節帶來的感動。


作家好比演員,又像導遊,因為他帶我們穿越未來的旅程,同時我們可以用觀眾的角度去體驗更多不一樣的精彩人生。特別當時間有限,又或者經費不足,無法周遊列國,這時候透過不同的旅遊日誌,可以使我們暫時放下都市的沉重,感受慢活的樂趣。如果自己都訂下了一些路線,更加可以透過不同的分享,幫助規劃出更完美的行程。


每個人都是腦細胞豐富,卻又被受束縛的。還記得小學時「我的志願」寫了甚麼嗎?小青蛙依稀記得腦海裡面有過科學家的想像,直至中學才幻想可以成為作家。原來我們都曾經試過夢想這麼遠大,又或者那麼單純,可是現實的因素局限了最原始的渴求,至少教育都一直告訴我們安守本分的好處。雖然夢想被現實吞噬了,但是心動的感覺仍會偶爾在思海翻騰。


然而當世界的另一個角落有人實踐了自己的願望,那不是舞台上的劇本,而是真實而成功的藍圖!於是我們看得津津有味,很想找到他們的秘訣,同時發現有些人的路怎麼比我們更艱辛,更難行,卻可以排除萬難,找到自己的價值。我們渴望在他們身上得到更多的啟發,找回一直以來失去了的勇氣,因為成功的例子告訴自己,事情根本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至少再沒有做不到的理由。


為了生活,必須工作,可是繁重又枯燥的工序將我們的創意困綁,變成了機器人。所以我們想要走進對方的世界,喚醒那沉睡的靈魂,甚至期待互相擦出火花,做一個真正有思想的人。同時間,社會發展得太快了,不想落後於人,唯有不斷去吸收新的知識。然而增埴不再只有局限於教材的公式,更多是來自生活中每個真實的故事,而且它是修訂最快的版本,最緊貼潮流的。


有的人生活很平淡,就好像如果要將我的自傳拍成電影的話,想必不會賣座,因為過程之中並沒有甚麼驚天動地的事情發生。但正因為經歷很淺,更加希望發掘不同的故事,接觸到更多不同的層面,甚至能夠從他們身上看到隱藏的自己。我們都以為很了解自己,只是這個「我」,很多時候都是長期習慣所營造出來的錯覺。相反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由遠至近的一直摸索,反而有機會找到更精準的答案。


為了保護自己,面對人群的時候,我們都會裝出一副堅強的樣子,同時內心其實又渴望有一把聲音和自己辯論,甚至狠狠地送上一巴掌。當我們獨處,放下面具的時候,便能夠在放鬆的狀態下,透過故事來思考人生,誠實地面對內心的不安。有時看到熟悉的愚昧,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諷刺和警惕,因為它就像一面鏡子,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過去,改變同樣天真的想法。


誰不想要獲得認同?當看見有人和自己同一陣線,哪怕是不相識的人,也終於覺得有人明白自己,甚至看到同樣的傷疤,可以起到互相安慰的作用。所以我很喜歡看別人的故事,除了刺激思維,更重要的是可以燃亮希望,特別在疫情仍然籠罩著的環境下,確實需要這份支撐。

 

© 本文由作者【Little Frog】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