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制度之我見

一個香港人

一個香港人

2020年10月7日

Cover image

由去年中學文憑試的「歷史試題風波」,到近日的小學老師因有向學生宣揚「港獨」之嫌而被撤銷其教席,教育界可算經歷了多事之秋。作為在港接受了十三年免費教育及完成了四年的大學課程,我想談談對香港教育制度的看法。

 

筆者的小學時代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當時只有中文、英文、數學、常識四科,外加音樂、電腦、普通話等副科,老師主要都是依書直說,偶而在常識科的考試上會有一、兩題的時事題,但也只是選擇題,不會如近代小學般設立「生活教育課」。

 

到了中學,因筆者還未適應中學的考試模式,在中學第一次測驗中,中文科有史以來拿了不合格的成績,但其實這和我的中文程度毫無關係。記得當時的中文考試,一百分為滿分的試卷中,課文問答佔了當中的四十五分,而所謂的課文問答,就是要每位學生熟背每篇課文的主旨、中心思想、文體等,每題也有既定的答案,由於當時我不熟悉此考試方法,沒有熟背課文問答,我也就狠狠地得到教訓,史上首次語文科取得不合格的成績。

 

到了中學會考時,我又在語文科中受到挫敗,但這次的原因我到現在也不明瞭。當年會考的中文作文題目中,我選擇了「有朋自遠方來」這題目,文中我引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此句子,然後就論述是不是所有朋友來家中作客,也會令主人家開心,再帶出若作客的並不是真正的朋友,那只會為別人帶來煩擾。那篇文章在字數,錯別字上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可能是評分員認為我偏離了題目吧,結果,在此考卷中我揸了一個兜,即是拿了U級、未能評級的成績。事後我花了六百元去覆核成績,結果我仍擺脫不了那個兜,現在回想我慶幸其他分卷能為中文科的等級板回一成,要不然若語文科不合格,我隨後升學的道路又更遙遠了。

 

原以為會考的經歷已夠驚險,誰不知在高考時語文科這個宿敵又再一次來挑戰我。中六七時,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取代了兒時的中國語文科,其中一份試卷為文化問題,主要要求學生就所學的範文中,評價或比較其觀點。或許因為我真的吸收不到所謂的「文化氣息」,在校內考試此分卷的成績我一直徘徊在不合格與緊緊合格之間,最後,在公開考試中,我拿了一把槍,即是F級、不合格的成績。這一次,我真的覺得我把畢生的運氣也用完,其他分卷同樣為此科成績板回一成,我才能勉強升上大學。

 

到了大學,大一和大二時也有中國語文課,論語、禮記等也曾讀誦,考試形式也類似中學時代,以背誦課文問答為主,再加以一些開放式的問答題,但現時我已把所有課文內容拋諸腦後,全都忘記了。

 

由兒時已聽到很多人說香港奉行「填鴨式教育」,就自身的經歷來說,我認為這句話亦不無道理。中學初次接觸的語文考試,真的令我眼界大開,只靠背誦便能拿到一半的分數,這和小學時期的背默有分別嗎?會考的經歷,作文的考核內容包括用字、句子結構、中心思想、創作等等,究竟我是哪方面出了錯,才連評級也不能給予?雖然已過了十多年,這仍是我心中的一個疑問,但我想永遠也找不到答案。到了高考,對於中國文化的部分,我也真是認了命,不論如何熟讀文章,我對文章的理解也只流於表面,所以成績不好也是意料中事。

 

筆者已離開校園生活五年有多,現行的教育制度和我兒時的也存有分別,中學文憑試取代了會考和高考,通識亦成為主修科目,此科目原意是希望透過探究各類議題以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但近年教育界所發生的事有沒有奉行此原意?此問題可留作下次分享時和大家再作討論。

© 本文由作者【一個香港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