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分享】告訴我,你(我)的愛不是幻覺——幻愛

Winkle

Winkle

2020年7月4日

《幻愛》敘述的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臨床心理學家戀愛的經歷,兩人一直糾纏在幻覺與真實之中。
《幻愛》敘述的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臨床心理學家戀愛的經歷,兩人一直糾纏在幻覺與真實之中。

今年的「港產三寶」令香港電影圈掀起一股「港味」熱潮,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最新的《幻愛》。

 

男主角劉俊謙,曾參演Viu電視劇《瑪嘉烈與大衛系列》,女主角蔡思韵更曾經因為爆紅臺灣電影《返校》而為人熟悉。兩人的外貌都十分討喜,俊男美女,誰不愛看呢。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男主角的演技。劉俊謙飾演精神分裂症患者李志樂,此類型的表演在近年的電影電視劇中不乏前人,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應思聰(林哲熹飾演)。《我們》中導演偏向使用三稜鏡的方式,呈現患者病發時出現幻覺的扭曲世界。《幻愛》中李志樂的則是另一種表現方式。阿樂時常覺得被偷窺,覺得自己是一隻被追趕的黑羊,於是終日惴惴不安。其眼神閃躲,加上黑眼圈與眼袋,惶恐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幻覺出現之時,阿樂身邊根本沒有人,這就代表劉俊謙其實是對著空氣演戲。其投入與專業,令人折服。

電影有一幕完整呈現患者病發時的情形——痛苦,卻無法控制。阿樂甚至用頭撞牆,他要知道這是真實的,唯有痛感是真實的。我無法說自己能理解患者的痛苦,但是同理心令我痛苦著他的痛苦(這也是電影成功的地方)。

我突然想起來,《我們》中思聰曾問姐姐思悅,為什麼精神病患者會這麼難過,為什麼是我們而不是別人?思悅回應說:「應該是因為我們比較勇敢吧。」他們已經很努力了,精神病真的只是病患的一種,如果可以,請對世界多一點善意。

 

 

港味

我覺得本土電影很重要的一點,是為什麼只有香港能呈現出電影中的情感。《幻愛》很聰明的地方,是取用了輕鐵的場景。輕鐵緩緩駛過,車廂中那熟悉的女聲用粵語說:「下一站,市中心。」然後隆隆的車停下來,你能看見站上等車的人。延綿不絕的路軌、行人過道的隧道、閃爍的紅的黃的霓虹燈、呈四方形的屋村大樓。一看,就能對自己說,對的,這裡是香港。

我覺得電影很巧妙地避開了香港忙碌、快速的生活節奏,留下的之後淡淡的都市情懷,每一個鏡頭,都是一種香港的味道。

Ps 說到港味很多人會想起叮叮,但我反而覺得電影特別之處就是沒有使用電車,而使用輕鐵。電車已經存在於太多經典電影中,有了深刻的記憶。輕鐵的出現令電影更添一種清新的情懷。

 

 

埋藏著這夢幻 埋藏著這浪漫 (極劇透)

電影結束後,我頭上冒出了很多問號。友人說,這不難懂啊。後來反覆聽小塵埃的電影同名主題曲,我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問號——我不是不明白,我是不甘心。

電影最後,女主角葉嵐決定不再唸心理學,也就意味著她無法完成當臨床心理學家的夢想。當葉嵐去找阿樂時,阿樂的回應是:「同你一齊嘅時間好開心,但係呢個夢係時候醒啦。」阿樂離去,葉嵐愣在原地。

接著是一連串的兵乓球聲。睡在床上的葉嵐起來,叫了一聲:「阿樂?」開門,卻空無一人。

電影迅速轉到兩人定情的那一條隧道。最後一幕,有如回到兩人初見之時。阿樂穿著那一件藍色的外套,葉嵐圍著那一條淡綠的頸巾——兩人笑了,然後緊緊相擁在一起。這一抱,彌補了觀眾心中的遺憾,卻令我心有戚戚然。

這一幕是不是幻覺呢?電影留白的地方,卻由歌詞填滿。

「明明送過溫柔/愛卻很難/沈迷夢與想之間」

「無能力去辨認/無餘力確定誰內疚」

《幻愛》對我而言的訊息是:「讓愛找到出口。」

自從母親離世後,阿樂從來沒有感受過愛。尤其是疼惜自己的親人驀然離開,令他覺得所有的愛,都總會消逝。因此他沈迷於幻象,他不想面對孤獨的自己——夢中的男生將黑羊埋葬,於是就能永遠和幻象中的欣欣在一起。

但是現實很殘酷,當他決心離開幻象,投入與葉嵐的戀情中,卻發現她是欺騙自己的(其實葉嵐也很無辜,我甚至覺得她可能小時候受到性侵,才會變成那樣)。於是阿樂質問葉嵐,能不能承諾永遠不離開他。結果葉嵐是願意的,可惜已經太遲,阿樂已經決心離開夢境,他的愛已經找到出口。葉嵐為他放棄一切,最後卻一無所有,確為「我(你)躲藏/你(我)追尋」。

無論如何,兩人之間的愛是曾經真實存在的。那種快樂與難過,都不是幻覺。即使最終無法在一起,幻覺中的他們,將永永遠遠的擁有彼此。於是在疑幻疑真的世界中,他們得到永恆,不再分離。於是愛能找到出口,愛也撫平傷口。

 

————————————————————————————————————

後記:

《幻愛》是一齣後勁很強的電影。剛看完之後,我還和友人說,最近的電影好像都無法觸動我。沒想到,在寫這篇分享時反覆回想,竟然令我有點深陷。

© 本文由作者【Winkle】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