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面貌】特色書店城中尋

EvelynChan

EvelynChan

2020年6月25日

Cover image

一提起買書,普遍人都會只會想起「三中商」,而非本土書店。香港社會特別注重金融經濟發展,亦相對較輕視文化創意產業,所以此地一直背著「文化沙漠」這個稱號。縱使如此,仍有一班經營者不懼常態,開辦了屬於自己的本土書店,為香港的書店業增添生氣。另外,各間獨立書店均以不同風格呈現於讀者眼前,令閱讀變得更有趣新鮮。

選書嚴謹 風格鮮明

見山書店位於上環太平山街,樓高兩層,白色牆身配上黑色門窗框,外圍有如歐洲小部屋,予人獨特清新的感覺。門口對出則放置了一套用木做的長椅長桌子,加上店外空間寬敞,增添寫意的氛圍。店內不乏文史哲類的書籍,有陳蕾的《異鄉女子》,亦有譚蕙芸的《文字欲》,保留了見山書店的獨有藏書特色。相較連鎖書店,店主不會盲目迎合大眾口味,充分展現了本土書店的獨特性。

 

書種盡顯本土特色

由於書店創辦人認為舊書仍有其閱讀價值,所以亦會聯絡出版商,詢問舊書的存貨,希望能把十年前的作品帶到新一代讀者的眼前,如丘世文的著作《在香港長大》和《周日床上》,兩本作品也極具香港本土風味。除了書籍,店內還會售出本地藝術家所設計的名信片,鉛筆和記事本,既本土又精美。走上復古的樓梯,就能到達閱讀空間,空間雖小但精緻舒適,還提供雅座予讀者看書。

 

街市中的文藝

解憂舊書店(The Book Cure)選址大埔墟街市,與別的街市檔口相映成趣,帶給讀者別有一番風味的閱讀體驗。店舖門面有一個以木造的招牌,設計簡約溫和,而內部燈光柔和,營造出輕柔的氣氛。書店會接收舊書,再將書本以親民貼地的價錢出售,使內涵豐富的讀物可以流存下去。當中有在連鎖書店找不到的舊版書,歡迎各位前去尋寶。

在港創業,必令人想起開經營困難,更何況經營文創產業。但店主陳立程卻認為,網上平台的建立使創業卻比從前更方便。起初,她認為書店的知名度要靠時間累積,並不能一下間便有客人留意自己,但她形容網上平台為她帶來先機,她說:「當我一在Facebook開專頁,三日內便有三間傳媒來做採訪。」可見社交平台機遇處處。

 

© 本文由作者【EvelynCha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