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裡的歌聲──busker也是一種專業

Tiger Lam

Tiger Lam

2020年6月22日

By Lars Mullen
By Lars Mullen

"Yesterday, all my troubles seemed so far away

  Now it looks as though they're here to stay

  Oh, I believe in yesterday"

 

在天水圍置富嘉湖1期和2期之間,有一片空曠的空地,這片空地傳來"Yesterday"這首經典的英文歌曲,歌聲醇厚,唱功扎實,演唱的是一對年青男女,伴奏的是一位年青結他手。熱愛音樂的我深受吸引,坐了下來繼續觀賞。旁觀的有長者、有青年人,也有父母和小童,並正在休假的外藉女庸,他們有的靜靜地聽,有的拿起手機錄影或錄音。每當那隊組合唱完一首歌時,總會得到街坊真誠的掌聲。如此欣賞了數首歌,發現他們唱的全是經典的英文歌曲、如"UNCHAINED MELODY"、"What a wonderful world"等,明顯有一貫堅持的歌路。陸續有不少街坊上前去打賞,我也加入了打賞的行列,不是出於羊群心理,而是認為這隊樂隊實在專業,值得得到實質的金錢回報。

我沒有上前去問這隊組合是全職的還是業餘的,因此不知道他們是在工餘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還是全時間投身收入不穩定及社會地位還未被確定的busker行列。在香港,busker給人的印象始終脫離不了純粹是一種娛樂,很少人會之為一種專業。這很大程度是因為香港busker的質素確實參差,像羅凱鈴的民間高手固然有之,但也有不少純粹自娛的人士。而表演質素參差的原因是香港對街頭表演並沒有發牌制度。其實,不但在歐美國家,甚至在台北及中國內地的部分城市,都需要考獲牌照才能成為busker,這樣不但可以提升busker的質素,更能確立他們的社會地位。

香港這個一向經濟掛帥的大都會,實在需要增添文化藝術的氣息。試想想,若在不同的小社區內,都能傳來專業busker的美妙歌聲,讓城內無數為生活奔波的心靈可以停下來,沉澱於音樂中,讓外來旅客發現香港不只是一個購物城市,也具有街頭藝術的特色,這樣整個城市的精神面貌都會被改變。整若街頭藝術成為香港文化的血液,busker的收入自然也會增加。

當然,在香港還未具備支持街頭藝術的客觀條件之前,盼望有質素的busker能堅持下去。我自己也曾工餘在街頭演唱,我的夢想是成為全職的音樂人及文字工作者,為了提升busking的質素,我開始去學唱歌,盼望有志者事竟成,共勉之。

© 本文由作者【Tiger Lam】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