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的第一步︰使自己有財可理

克里斯
2020年4月13日
理財,意思就是管理財富。許多人都有理財的概念,哪怕那概念是模糊的,但總算有。不少人以為有了收入,就可以開始理財。這個概念並不完全錯誤,但試想想,如果每月的收入和支出只能剛好達至平衡,甚至入不敷支,那麼還有甚麼財可以理?因此,理財的第一步,不!前一步,就是要使自己有財可理。
建立資産的入門方程
怎樣才能有財可理?就是要建立資產。對於每月都會把所有工資花光的「月光族」來說,要建立資產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儲蓄。但既然每個月都會把所有工資花光,那麼還怎樣儲蓄呢?連小學生都很清楚,「收入 — 支出=儲蓄」,所以月光族有三個選擇︰1)維持零儲蓄,2)增加收入,3)減少支出。
上班一族增加收入的方法
願意閱讀這篇文章的你,當然不會選擇1)維持零儲蓄,那麼就想想2)增加收入吧!現實一點去想,升職、加薪、轉工、多跑一份兼職,都能直接增加收入。升職和加薪都太遙遠了,未約滿而轉工又會失去約滿籌金。多跑一份兼職吧!但合約又清楚列明,不得同時作為另一家公司的僱員,否則作違約論,要賠錢兼被革職。因此,還是想想升職加薪吧!
這是中期投資,而且投資結果如何,你無法控制。你得花上一年時間、精力、心血,以爭取表現。一年後,公司評核員工表現後,也許會升你職、加你薪,或只象徵式地加薪並與你續約。轉工,是短期投資,你得花時間留意人工高的公司所刊登的招聘廣告、寫求職信、寫履歷、面試。短期內有回音,獲另一家公司聘請你,那麼你的人工增加了,倘若你的支出不變,儲蓄便會增加。如果幾星期沒有回音,表示你的短期投資失敗了,損失了求職的時間。
升職加薪及轉工都不行的話,可以在時間許可下或合約許可下,接一些自由工作。現時,自由工作的風氣盛行,撰稿、設計、翻譯等,都不用簽約。你沒有成為另一家公司的員工,未必違了現公司的約。
無論如何,在合法的情況下,想盡辦法去增加收入,而支出不變的話,你的儲蓄便會增加。
上班一族減少支出的方法
至於聽到選擇3)減少支出,不少月光族人的反應都是︰「減少支出?屋租、水費、電費、煤氣費、家用、交通費、午膳費等,都是必要開支,我還有甚麼支出可以減?」非常好!我們要思考的,正是這個問題。屋租,不能減。當然,你也可以租一間更便宜的屋,以減少屋租,但要留意的,是不要同時增加你的交通費,或省下來的屋租,必須大於增加了的交通費。至於水電煤,少用一點便能減省一點。交通費方面,如果乘搭港鐵比乘搭巴士貴,那麼每天都改為乘搭巴士,不是就能省錢嗎?午膳費又是否真的不能省?你是否肯定自己每天吃的午餐,都是最便宜的?看著一二三四號餐,就叫最便宜那一個吧!轉熱飲或不喝飲料,不是更便宜嗎?其他奢侈品就不說了,既然是奢侈品,不買也罷。
選了3)減少支出的你,是否覺得很可憐?這不叫可憐,這叫量入為出。誰叫你的收入,不能在滿足你這些支出的同時,也為你積聚財富?看到這裏,如果你不想選擇減少支出,可以回頭,選擇1)維持零儲蓄,或2)增加收入。
財務檢討
有些人會同時選擇2)增加收入,及3)減少支出。那麼,努力地增加收入,以及瘋狂地減少開支後,又能增加多少儲蓄?能建立多少資產?這是一個好問題!想知答案的話,就製作一個試算表,詳細列明整個月的收入與開支,計算一下每個月能剩下多少蓄儲。你還可以從試算表中,檢討每一個項目,例如這一個支出是否可以減少、那一個支出是否可以整項取消等。只要不斷檢討,你總可以把支出減至最低。請忘記,日子有功,每月零蓄儲,變為每月增加儲蓄,一個月後,儲蓄不多;兩個月後,儲蓄變了兩倍;三個月後,儲蓄變了三倍……漸漸地,你便開始有財可理。
小結
當然,增加了收入、減少了支出、檢討了財務,仍然不能使人致富。但別忘記,使自己有財可理,只是理財的第一步。由「月光族」,變成每月有儲蓄,已經向前邁進了。有財可理之後,便要閱讀更多文章,以了解如何理財。
© 本文由作者【克里斯】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