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J

Janice Lam

2020年2月13日

Cover image

人很喜歡看果效,特別是香港人,重最愛爭分奪秒做一些眼看有果效的事情。

小時候的我,爸爸最愛跟我說果效,書枱前也為我貼了一條「金句」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現在努力讀書多1分鐘,爭取考試多一分成績,努力讀書多1小時,爭取名次高一級。還記得小學考試的時期,爸爸規定我要做1小時補充練習,就可以獲得5分鐘的休息時間。說實話,對一個小朋友來說,5分鐘還未進入休息狀態,讀書時段又要開始了,這算什麼休息。

大學時期讀會計,更加明白果效的重要性,Cost and Benefit ,是每位商業學生必修的一課。因此會計生如我,很容易會有一個職業病,就是喜歡計到盡,因為Cost and Benefit 、Risk and Expected Return。要做到某個果效,就必須有某種犧牲。例如睡少1小時,來讀多一個鐘書,換取「可能」會有更好的成績。又例如為了慳時間,一個鐘的車程最好就是用來化妝了。

時間,總是一個我們會衡量的數量單位。也是一個我們比較容易用來作出犧牲的有效資源。以前作為打工仔,我用時間買金錢。付出星期一至五朝9晚11的時間,並且假日時間應付勤奮老細電話email的吹趕,還要經常返大陸出job(說到底就是花光所有時間。。。)。

為了爭取睡眠時間,在趕會計報告,凌晨時分才回家的時期,我甚至試過穿着明天要返工的衣服睡覺。我也試過晚餐時間到公司附近的Fitness Center洗澡,再回公司繼續做勤奮的牛牛,節省回家後洗澡的時間,更不要說同家人相聚,和朋友去街街。現在想起來也什是可憐,這算得上是生活嗎?這樣的日子賺四萬蚊一個月又有什麼用呢?

現在作為一個自由工作者,反過來是用金錢買時間,賺的錢是小了一半,但自由時間卻三四倍增長。每天睡到自然醒,外面的小鳥就是我的鬧鐘。我不用再調校一個上午七點的鬧鐘,不情願地哭着起床,心裏面只想call sick。再趕返去8:30前拍卡。去證明自己雖然靈魂未回到公司,但身體抵達了。

我可以在家中工作,不用在上班下班的繁忙時間逼地鐵巴士。雖然我已經一早練成了在地鐵企喺度睡覺的好本領,但現在每次搭火車也是有位坐的,所以這技能可以好好收藏了。心理質素也提升了,在家中對着電腦,做到悶悶地,想吃一點甜,就落樓買一杯蛋白杏仁茶。

相比在辦公室工作,離開了自己的位置太久,老闆的面色自然會讓你看到。「同事,是否太得閒了?」、「這新項目麻煩你幫忙吧!」、「這難纏的客戶也麻煩你跟一跟。」說到底,你比較重視金錢,還是時間?你會選擇那一個比較適合你的工作模式?總沒有一個既定的答案。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於你想得到什麼收穫。

© 本文由作者【Janice Lam】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