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旅遊】要了解一個地方,由認識其飲食文化開始?

TravellingPopcorn
2020年1月20日
習慣了香港多元化美食,住在美國真的覺得可以吃的選擇很少,不是太油膩,就是太貴。在這裡要吃得好,實在不易。
出外吃的選擇甚少,扒房的確份量十足,質素高,可是一頓飯就用上了半日的工資;或是選擇隨處可見的快餐店,價錢可以接受,只要能忍受每天吃著煎炸食品等待身體負荷不了的一天。不過後者實質上並不是一個選擇,因為才抵達三天多,腸胃已經抵受不了而腹瀉。
為力抵快餐文化,減少開支,不得不自煮。可是超市食品一樣貴。以為簡單健康食品最耐吃,但一個生菜竟賣香港的3倍(憑我在香港超市購物的認知),西蘭花也好像要四十多元才一大棵,豬扒雞胸肉牛肉也不在話下。對一個本來不會下廚的人來說,煮一頓飯本來就不易,加上材料的限制,每天吃的離不開那數種款式。二十多天後,薯仔豬扒、漢堡排西蘭花、洋蔥雞胸肉已成了我們的拿手菜。
到外地最喜歡逛超市,因為那城市的文化和特色好像都能在超市裡找到。加上特別愛看生活用品系列和包裝精緻的零食,所以甚麼也能買一通。在Orlando一個月,超市也逛過了不少次,眼見這裡便宜的都是薯片啊即食麵啊蛋糕啊雪糕啊,都是感覺光看見就會長脂肪的垃圾食物。從物價就知道美國人有多不健康。Junk food的size大得可怕,普遍都是家庭裝,但作為消費者,價錢會讓你覺得多買幾包也很划算,這樣的價錢買到這樣的份量,好像賺了。怪不得這裡的人,大部份都掛著幾斤重的肉在身上,看著也替他們感到辛苦。
說到size,美國食物的份量有很多種,光是在戲院,可樂也可以買到一杯像爆谷桶裝的份量的可樂,結果我們5人一起喝也喝不完。雪糕份量也是多得很誇張,早幾天在迪士尼園區的雪糕店買兩球雪糕,結果店員給我裝了三個像拳頭一樣大的雪糕球,儘管盡力地把它吃了大部份(罪惡感倍升),到最後還是吃不完,而且還害我又腹瀉了。
所以想要在這裡好好生活,而不受快餐文化感染,首先是要儲備一大筆資金,買起這裡最值錢的健康。
© 本文由作者【TravellingPopcor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