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基督徒砥礪——上教會論

海中地職人

海中地職人

2025年11月1日

Cover image

香港基督教 YouTube 頻道「低聲道」早前發佈一段影片,由陳恩明牧師分享他對於信徒上教會與否的意見。全段影片可見陳牧師教導信徒,又以牧者身份檢討自身的溫婉態度。本文響應陳牧師的勸勉,並加入額外觀點,試從較少人提及的角度談論信徒返教會的問題。

 

陳牧師的分享有兩大重點,分別是懷疑該否上教會聚會的信徒所質疑的兩大環節,就是崇拜期間的詩歌敬拜及講道。懷疑應否上教會,甚至主張不上教會的人認為崇拜的音樂令他們難以投入,講道沉悶、離地、不合所需等。陳牧師言說的對象是信徒(包括事奉者)和牧者(即傳道人、牧師),指他們一方面要明白信仰本旨,就是聚焦於神上,到教會就是蒙神呼召,由心而發朝見他,陳牧師所謂「心被恩感」,而非關其他事。另一方面,能提升事奉質素的,例如具備音樂素養的,可以多參與服務,改善崇拜環節。講道的牧者又要與時俱進,與不同教友溝通,務求令各人都融入教會之中,而不是因口味令人遠離教會,這是陳牧師所謂「聖經的啟發、文化的啟示」。

 

陳牧師年輕時因為不明教會環節的意義,覺得沉悶,又受世俗享樂吸引,停止聚會。後來成為牧師,當然面對凝聚教友的難題。我信任陳牧師以最大的善意分享所想,甚至認為他善良到把說話講得最溫和。在陳牧師溫和的建議之上,我向信徒提出大膽的建議。

 

我有一位朋友,他說曾有一名傳道人對他說︰「如果你會自行讀聖經,思考信仰問題,並想得通,有關問題已取得答案,就毋須上教會。」我不知朋友的轉述是否準確,也不知該傳道人說話的脈絡,但憑字面看,箇中思維令人詫異。假使這傳道人的言論處於鐘擺的最左邊,我的建議就在最右邊︰即使某信徒已超凡入聖,這並不構成他不上教會的理由,甚至他更應該投入教會之中。

 

此等論述專指基督徒,而不包括意欲認識基督教、陪同他人上教會的人等,凡稱基督徒者,心裡相信、口中宣認跟隨耶穌基督。《新約聖經.馬太福音》十六章二十四節︰「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力求貼近原文的呂振中譯本把「捨己」譯作「棄絕自己」,並標註「棄絕」與「否認」是同一字詞。跟從耶穌就要把自己不當成何等重要,反觀問「我返唔返教會好?」的信徒(請再一次留意,專指信徒,不是其他人士),把上教會看成達致一定功能,而該等功能旨在滿足自己,例如︰期望與神相遇、解答信仰疑難、找到支持自己的群體、尋求心靈安慰。希望在教會獲取這些,並非邪惡,但若只有這些,而沒有更高的追求,與耶穌所教導的捨己,相距甚遠,反而是只看見自己。抱持這類期待的人經過一段時間未能滿足,就會埋怨︰「我在教會看不見神。」「教會宣講的道理太膚淺,解決不了我的問題。」「教友不明白我。」「我很久沒有聽過有意義的道,還是上網選中聽的罷了。」其中教會和人的不足誠然有待反省,但教會和信徒的缺陷不代表埋怨者大義凜然,以及在其中無從改變。

 

若真心追隨耶穌,跟從他捨己的教誨,應盡用己力,改變眼中教會的流弊。去流弊一事,可不是在網上發佈惡毒怨言、與朋友講教會八卦就能辦到,始終要人在其中。若處身愛心不足的群體,試在其中展現愛心;若群體對信仰缺乏反省,試帶動眾人思考從未想過的事;他人事奉水平有限,當然等待有能之士援助(教會多講「善用恩賜」)。即使後退一步,不圖宏大,不是時時念及如何匡扶教會,以天下為己任,教會的情況往往有人參與總比沒人好。敬拜時唱詩投入一點,多少帶動身邊與會者;在教會巧遇需要安慰的,一句問候、輕拍肩頭也是幫助。存在而作出積極行為,有望成為他人的祝福。這樣又可以分兩層次再論,第一層是這種看待上教會的進路首先指向他人,而減少計算自己的益處,算是踐行耶穌的教導。第二層是最終仍對自己有裨益,皆因「少求己益,多造福人」這精神須透過實踐來鍛煉,修煉所得最終還是造就自己,類似參與義工服務,助人終助己的意義。

 

有人認為某家教會不適合自己,就到另一家,自己毋須為不適合的教會貢獻甚麼,意圖改變它。姑勿論這情景下「適合」的定義,近年很多人注視「堂會不等於教會」,誠然進哪家教會,都有敬拜神、認識信仰的機會。同樣道理,進哪家教會,都有實踐耶穌教導的可能;上教會當然不囿於個別堂會,同時也不應無故擺向另一極端,指稱實踐信仰竟然要排拒堂會,這就是西諺所謂「把洗澡水連同嬰兒倒掉」。

 

無疑這是對信徒頗高的要求,但基督教所講受苦、修行、成聖、傳福音等,全都是對信徒極高的期許,上述只是其中一細項。講論訓誨,當然不足以說服人,其中一類不被說服的就是在教會受傷害的人。他們並不會受嚴謹的神學、突破舊框架的思辯、體察人心的關懷而改變,他們強調某幾項教會的惡行,多半涉及在教會的慘痛經歷。他們一直未能處理遭教會中人虧待、目睹無理事情、與教友關係破裂等鬱結,甚至形成內心的苦毒,論說再多對他們無濟於事,還望上主恩賜,聖靈引導,助他們解開心結。

 

本文絕對主張信徒上教會,但這不是道德綁架,或把上教會列為信條,用以衡量信徒的品質,而是提出有別於追尋個人福樂的角度,尋求思考上的突破,且看能否為「上教會」增添多一重意義,勉勵信徒實現信仰。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