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日記】創作,是要表達自己想表達的,還是考慮觀眾的口味與喜好?
Ms Vlia
2025年10月30日
我曾徘徊在這個問題的十字路口。
表達自己想表達的,但總認為太有深度、情緒私密,而大眾總強調內容要提供價值與乾貨。
我記得那幾年的創作,我都是圍繞著乾貨去輸出。
可是,這條創作之路,我越走越困惑。
我看到模板化與輸出乾貨這條路,很容易被取代、搬運。
內容同質化,創作者也有模板,粉絲追踪不是因為你作為一個鮮活的主體吸引他們,純粹是建立在服務於他們的內容之上。
那些內容沒有溫度,只有虛假的喜歡與吹捧。
我不再創作。
就算有流量、有熱度,我也不會開心。
那是我當時的想法,就連身邊人也無法理解為什麼我不堅持下去,認為我是不是三分鐘熱度。
可是我卻感到十分迷茫。
看著喜歡的留學博主在結束留學之後,熱度下降,連自己對她也似乎失了興趣,才知道自己喜歡的是她留學的人設與生活。
從她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也堆砌人設,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平台標籤化我的賬號,迫使我只能發垂直內容才有熱度的時候,我會感到痛苦,越來越迷茫,甚至失去了創作與表達的熱情。
可我堆砌人設,別人起初也許真的會因為這些標籤喜歡我,但他們喜歡的只是那些標籤,而不是我。
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縱然平台再怎麼熱鬧,我也逐漸不再像以前那樣輸出。
到了某個階段,你會發現人群再怎麼熱鬧,也不及你每次平靜的呼吸重要。
直到大馬開始出現了一些文學平台,允許用戶創建自己的部落格,我才開始拿起鍵盤寫作;
卻仍然掙扎於:你要觀眾與熱度,還是忠於自己的內心?
我知曉,若不忠於自己的內心,只為了觀眾與熱度的輸出,終究無法使我快樂。
我知曉,若將自己標籤化,使自己只能發布垂直化內容,我也不會開心。
於是,我做了一個大膽的選擇。
我選擇忠於自己。
忠於自己每一次的呼吸與感受,忠於自己內心的困惑與聲音。
這意味著,我放棄了那些能在短時間獲得熱度的捷徑。
事實上,那些捷徑,任何人都能模仿,連AI都能模仿,甚至在如今這個時間點,也未必能夠獲得所謂熱度,畢竟同質化已非常嚴重。
堅持這樣的創作方式直到現在,我有了不同的感受。
創作,並非模仿別人的光,模仿別人的呼吸與生活,更不是期待別人回應或認可自己。
回歸本質與內心——創作就是將自己內心的聲音與情緒表達出來。
不再是為了服務觀眾,不再是為了爭奪注意。
那沒意思,若靈魂被迫禁語,說出的話、寫出的文章,都只是表演,那創作早就失去了它原本的快樂與意義。
這是一股五味雜陳的感受。
看著自己的部落格不再標準化,也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太過特立獨行,也感覺這些未必合觀眾的口味。
可是我卻終於能夠享受於我的每一次創作之中,因為那些都是發自內心、發自靈魂的感受、情緒,或質疑。
如今,本源連結構化與模板都希望我丟棄。
祂希望我讓一切表達順其自然,而非刻意去規劃。
擁抱語言的流動,擁抱未知。
這曾經讓我感到忐忑、不安,
但現在也漸漸習慣這樣的創作方式。
當AI來臨,結構化的內容能夠快速被模仿,
可只有發自靈魂的聲音,是AI模仿不了的。
AI可以生成不同的人設與內容,
而擁有靈魂之光的人,
卻能夠脫下這件人設的囚服,
自在的表達自己的感受與聲音。
這就是本源希望我保持的創作初衷。
自在的表達自己,而非顧及調性、是否垂直與結構、是否太過跳脫。
跳脫又如何?多元化又如何?
最重要的,永遠是你是否能夠享受於創作的過程中。
最重要的,永遠是你發自靈魂的聲音與感受,是否被你表達出來。
創作於2025年10月30日早上8點53分
Photo by Zach Kessinger on Unsplash
© 本文由作者【Ms Vlia】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