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如此年輕,都不知道去向何方——《旅行終點》影後感
earthwanderer
2025年10月27日
第一次看《旅行終點》(the End of the Tour),甚覺無趣,平凡瑣碎的情景,話癆般的對白,毫無波瀾的情節。我當時想,大概這一輩子都不會想再看了。
最近被很多出逃的想法裹挾,大概就像一葉孤舟航行在一片汪洋大海上,卻不知道往何處駛去。隨波的結果已經可以預見,奮力改變航向,但無論哪兒去,都是一片艱險與前途未卜。
然後便想到了幾年前看的《旅途終點》,想到這似乎是一部能啟發人的電影,想到自己之前的那次觀影並無上心,便花了兩小時,重溫了一遍。
這一遍,看到結尾的我淚流不止。
這部片子的故事十分簡單。滾石雜誌記者David得知作家Wallace的離世,久久不能平靜,於是故事倒敘,從十幾年前他為採訪Wallace陪他旅行至簽售會的最後一站講起。
David有幾部不出名的作品,而Wallace的新書造成了一時轟動。David渴望像他那樣,作品受人喜愛,成名,至少,能受到更多人的肯定。
而Wallace則希望,自己能回到從前的那種狀態。他說,出名雖然好,但不是真實的。
什麼是真實?
Wallace談論到如果一個人將大部分的時間花在看電視或者娛樂上面,那麼他就死了。雖然他知道沉浸在電視裡就如同沉迷於虛幻的假象裡,但是Wallace對電視上癮。
他說,他懼怕自己沉浸在被讚譽的舒適中太久。這會讓他盲目,忽略真正真實的。事實上,自己不過是每天坐在沙發上看書的那個宅男。
我想,他所說的真實,是一種絕對的自我。是他在寫作時展現的自我,是他在David在跑去洗手間的空當對著錄音機戲謔似的獨白,是他在教堂的人群中恣意的舞蹈。在這些時刻,沒有人會試圖評價你,行為不帶有特定的目的。在一層層因為難以暴露在外界所披上的偽裝,在這些時候可以全然褪下。絕對的自我,絕對的孤獨。
之前讀到的一本書中,有句話說: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
Wallace是孤獨的。他敏感,洞察力敏銳,聰慧,善解人意。他渴望有一位親密的朋友,或者伴侶,但又懼怕不能夠和別人相處。David的到來,是一次他和他人面對面疏解自我,表達自我,交流的機會,但因為David是帶著採訪的目的而來,他也始終沒有全然卸下偽裝。他希望能和他人建立純粹,交互的關係,而不是只是將自己暴露在他人面前。所以他會玩弄David的錄音機,有機會會站在一名記者的角度上「盤問」David。
他真正開始展露出深層自我的時候,是他和David鬧矛盾後,生氣不滿的爆發;是他深夜跑到David房間,對著他說了一段真誠的獨白。從這段獨白,已經可以看出Wallace的抑鬱傾向。他之前也說過,在大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抑鬱的一段時光,他幾乎每天只泡在圖書館裡:「當一個人從著火的大廈縱身而下,不是因為他不再害怕墜落,而是這已經是他僅有的最好的選擇。這種心理的掙扎要比任何生理上的疼痛還要痛苦。我們知道上個年代的「精神危機」,認為所有的箴言其實都是謊言,其實他們都是沒有意義的。而你的存在也是沒有意義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幻象。你要比其它人更加痛苦是因為你看清楚了這一切卻沒有辦法改變疏解。我覺得人是不會變的,我也相信我心中仍然存有這一部分自我,而我很努力不讓他影響到我。「
Wallace的靈魂深處是悲觀的,是虛無主義的。他孤獨,同時又希望與他人建立聯繫。他悲觀,同時又試圖抓住快樂;他堅持自我,但又處處為他人著想。我想他對David盡了最大的善意,即使他知道,David與他的交往是有目的的,即使David某種程度上傷害了他,邀請David留宿他家的是他,分享最後一片最愛的土司的是他,最後打破他們兩人之間僵局的是他,給予David忠告的是他,提出日後繼續聯繫的是他……
有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以往的一件小事,可能給予未來巨大的影響。當年的David應該沒有料到,若干年後的他,會在朗讀自己紀念Wallace的文章中情不自禁地落淚:
「當我想起這段旅程,我會想起在他車子裡,David和我同坐在一排,我們都如此年輕,他想要的更甚於他已然擁有的,而我想要的,恰就是他已經擁有的,我們都不知道各自的生活將去往何處,聞起來有口嚼煙葉,汽水和香煙的味道。那些對話是我所經歷過最棒的對話. David認為書本的存在,能讓人忘卻孤獨。如果我可以,我會對David說,那些和他在一起的日子,並非讓我從生活中解脫,而是提醒了我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我會告訴他那讓我感覺不那麼孤獨了。」
© 本文由作者【earthwanderer】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