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書分享】《印之味》:一頓手抓飯,一段文化記憶

由我的角度看世界

由我的角度看世界

2025年10月14日

Cover image

書名:《印之味》

作者:水心

出版:浙江文藝出版社


 

✵ 提要:

《印之味》是一本以感官為筆、文化為紙的散文集。作者水心以駐印兩年的生活經驗為底蘊,從飲食生活、宗教信仰、社會制度、詩歌與哲學五條主軸切入,細膩描繪印度的日常風景與文化肌理。她不談宏大敘事,也不以知識灌輸為目的,而是從一顆芒果的香氣、一場婚禮的色彩、一件紗麗的纏繞、一頓手抓飯的溫度,帶領讀者走進印度的街頭巷尾與人情冷暖。

 

這本書既是旅行筆記,也是文化手札,更是一場感官與心靈的沉浸之旅。水心以外來者的視角誠實記錄她在印度的困惑、衝突與理解,並在文化的碰撞中,找到一種與異地共處的方式。她不美化印度,也不批判印度,而是用身體去感受、用文字去理解,讓讀者在閱讀中也能「聞其味、見其色、感其形」。

《印之味》不只是一本關於印度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看待他者」、「如何在文化差異中找到共鳴與尊重」的書。推薦給所有渴望理解世界、也願意重新理解自己的你。


 

✵ 讀後感:

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只是閱讀,更像是一場回憶的召喚。讀著讀著,我仿彿又回到了那年大學時期,在印度義教的兩個星期裡,那些陌生卻溫暖的片段,一一浮現眼前。


 

|從偏見到理解,是一場親身的文化旅程

在真正踏上印度土地之前,我對這個國家的印象,來自新聞、網絡與他人口中零碎的描述——混亂、落後、危險。但當我親身走進村落,與當地人一起生活、教學、吃飯,我才發現,那些所謂的「負面印象」,其實只是我們站在距離之外的誤解。

村民的熱情、孩子們的純真、婦女們的細心與堅韌,都讓我對印度有了全然不同的認識。那趟旅程之後,我開始主動接觸印度文化,看寶萊塢電影、聽印度音樂,甚至在看《摔跤吧!爸爸》時,感動得熱淚盈眶。那不只是電影的力量,更是我與這個文化產生連結的證明。


 

|一頓手抓飯,是文化的觸感

書中有一段,作者提到服務小哥說:「飲食不僅是果腹,更是感官的體驗。」這句話讓我猛然想起我們在印度用手吃飯的經歷。剛開始我們怎麼也抓不起米飯,狼狽又尷尬。後來領隊教我們:「先把飯沾上湯汁增加黏性,再想像你的手是一個勺子,用拇指推進口中。」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原來「吃」也可以是一種文化的儀式,是與食物、與神靈、與土地的連結。


 

回來後我跟同事分享這段經歷,他笑說:「那他們不能吃火鍋吧,會燙傷手。」我們都笑了,但我知道,那種用手吃飯的方式,蘊含著一種對食物的尊重與親密,是我們習以為常的餐具無法取代的。


 

|一件紗麗,是文化的溫柔包裹

書中作者描述穿紗麗的經驗,我也曾有過相似的回憶。那次我們到村裡,婦女們親手幫我們穿上紗麗——緊身短衫、襯裙、長布,一層層纏繞、固定,還在我們額頭畫上祝福的符號。走路時裙擺常被踩到,罩袍也容易鬆開,但那種被文化包裹的感覺,卻是我至今難忘的溫柔。


 

相比之下,男生的服裝簡單得多,我們女生還笑他們像侍應生。但那天,我們都在笑容與祝福中,成為了文化的一部分,而不只是旁觀者。


 

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文化的理解,不是靠閱讀資料,而是靠身體去感受、靠心去連結。《印之味》不只是一本關於印度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與不同共處」的書。它提醒我:當我們願意放下偏見,走近他者,我們會發現,所謂的「異國」,其實也有熟悉的溫度。


 

推薦給所有曾經旅行過、生活過、或渴望理解世界更多樣貌的你。


 

書摘:

❀動物不是被人類征服的獸類,也不是卑微取寵的玩物,和人類一樣,是自然的存在,是村莊和城市的居民,是人們並不富足的生活中溫情脈脈的慰藉。萬物生靈,莫不有情,印度人對生命的敬畏和善意都包含在對動物的愛裡。


 

❀通過手與食物的接觸,人們能在意念中對食物予以更強烈的關注和尊重,體驗到人與食物、與賜予食物的神靈之間深刻的聯繫,從而將身體與精神更好地聯結起來。


 

❀ 任何社會都會有社會矛盾,但只有印度社會的錯綜複雜、強烈對比、光怪陸離如此震撼人心。

 

喜愛推薦:★★★★★

易讀:★★★★

© 本文由作者【由我的角度看世界】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