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漲退,心智轉移?——Rowling 與 Watson 的爭論再次展現

海中地職人

海中地職人

2025年10月4日

Cover image

近日,英國作家 JK 羅琳(J.K. Rowling)在社交平台 X 上發表文章,回應愛瑪.屈臣(Emma Watson)不久前在一個 podcast 節目的言論。羅琳的文章圍繞她與屈臣多年來的交往,揭露對方虛偽和無知的面目,全文近七百字,文辭暢達,閱讀起來賞心悅目,並不困難。可惜就連在英語世界,也有不少人稱這為「長文」(lengthy post),側面反映眾人在網絡世界無法用心閱讀,稍加曲折的事物已不能理解。直截了當地說,就是人類顯得越來越愚蠢。如此智力水平,屢屢反映於他們在特定處境上的判斷和行為,呈鮮明的缺陷,而這與學識、專業、家境等因素未必有密切關係,好像電腦程式中的 bug。

 

在談論羅琳、屈臣之爭時,先要撇開近年熾熱的左右翼爭論,也要避免與她們的爭拗點——性別認同——混為一談,把自己對議題的意見,攙雜至她們的糾紛中,繼而影響判斷。羅琳在上述的 X 帖文中,指屈臣不食人間煙火,自當不能設想尋常百姓的困境,引致她誤以為擁護變性人權益是好事,實則侵犯很多女性的基本權利,甚至人身安全。羅琳本人多年飽受死亡、虐待、強暴的恐嚇,倡導人權的屈臣視若無睹,仍然宣稱大愛包容,而她高舉的旗幟正正鳩集了一批敵視羅琳的群眾。屈臣還一面在廣播節目中否定羅琳,一面在背地裡經中間人遞字條,自稱為羅琳的處境感難過。鑒於屈臣活躍於傳媒及網絡之中,至今仍未回應羅琳,可合理推斷羅琳的指控屬實。

 

「羅屈之爭」可謂同類的人際磨擦之典型,就是某一種人口說大道理、崇高原則,但實際行動時,包括與家人朋友相處、面對就在眼前的人時,基於旁人難知的原因和動機,做出有違他們聲言的原則和道理,顯得極其怪異。(只能用「怪異」這類含混的詞語描述,皆因不知背後原委)以下舉一些例子,呈現這類人的怪異舉動。

 

一、教思考教到炒魷

禾倫.史密斯(Warren Smith)是一名大學教師,他在五年前開始拍攝影片,上載至影片網站 YouTube。他在位於波士頓的愛瑪臣學院(Emerson College)任職。一年前,他突然獲得公眾關注,源於科技業巨富馬誼郎(Elon Musk)分享他的影片,內容是他與學生互動的過程。影片的鏡頭只對準史密斯,同時收錄史密斯和學生的對話。學生問︰即使 JK 羅琳『恐懼變性人』(transphobic),史密斯是否仍鍾愛她的作品?史密斯帶領學生逐步拆解問題,包括審視前題、要求學生尋找具體的相關事實,最終學生發現自己早前提出的問題有誤,甚至確認自己假定羅琳恐懼變性人這想法,本來站不住腳。史密斯沒有指責學生問了愚蠢問題,而是鼓勵學生多思考。他引導學生時所說的一句尤值得注意︰「重點在於學習如何思考,而非思考甚麼。」(The whole point is to learn how to think, not what to think.)學院不久後革除史密斯的職務,理由是史密斯違反誠信。史密斯自言從來沒有披露學校保密的內容。外界估計仍是影片獲得過多公眾關注,以及批判思考的內容與校方意圖展現的形象不符。(教學影片連結︰https://t.ly/0AOB9

 

據愛瑪臣學院的網站所示,該學院「透過廣受推崇的傳播、人文、通識學科,匯聚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獨立心智。」(draws independent mind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around the world through its highly regarded academic programs in communication, the arts, and the liberal arts.)「我們的學生既是思考者,也是行動者,他們在所屬領域內建立大膽的意念,帶來創新、深度、多元。」( our students are thinkers and doers who develop daring ideas and bring innovation, depth, and diversity to their disciplines.)史密斯的教學完全切合學院的崇高宗旨,在不見誠信問題的情況下,辭退克盡己職的教師,難見學院在培養「獨立心智」、鼓勵「創新、深度、多元」有何貢獻。

 

二、現場無視侏儒需要

二零二三年,迪士尼的新電影《白雪公主》聘請一般人飾演七個小矮人,引發爭議。皮雅斯.摩根(Piers Morgan)在他主持的電視節目邀請正反兩方討論,支持迪士尼做法是喜劇演員巴占士(James Barr),他認為迪士尼的做法「比較包容」(more inclusive),避免對侏儒造成刻板印象。反對者是侏儒演員戴倫.普斯圖(Dylan Postl),論點只有一個︰「侏儒無法飾演其他角色,只有精靈、小矮人之類適合他們。迪士尼的做法只是剝削他們僅有的演出機會。」普斯圖自認「侏儒」,不認為這稱謂貶低族群,或構成甚麼刻板印象,由始至終關注侏儒能否在銀幕展現才藝。巴占士多次稱自己是同性戀者,在演藝生涯中屢遭歧視,認為侏儒同是小眾群體,要避免他們亦遭別人以異樣目光看待。主持人摩根和普斯圖完全不被說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直言迪士尼此舉正正以異樣目光看待侏儒,把侏儒演侏儒這正常不過的處境,扭曲成由高個子飾演。巴占士無話可說,最後顧左右而言他。(節目影片連結︰https://t.ly/SASrC

 

還有好些生活上的例子,於此只概略描述,例如︰認為人際相處要增多同理心,但眼前的人面對的問題好像毫不重要。有人認為人際應該多鼓勵,多欣賞,避免批判,於是介意別人批判,其實是「批判別人批判」,甚至批判「批判」這思考活動本身,說到底只是不願聽見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此般人等,相信大部分人也曾遇上幾個。他們口說關心這,關心那,其實只是關心自己一向關心的,其他事擺在眼前,仍可視而不見。高舉包容,但極端排拒異見;埋怨世人不理解自己,但囿於自己內心一隅,對他人之事也不求甚解。或者這是人類的局限,就是自我中心,就是介乎全知與無知之間,而傾向無知。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把這些弱點表現得更鮮明的,往往是口說「關懷弱小」、「包容」、「同理心」那類人,我們甚至不能批評他們虛偽,因為他們真誠相信自己秉持最純淨的觀念,力行善事,而無法察覺自己的善心只在特定對象實現,與自己關注的小圈以外的大千世界可以毫無轇轕,連這種「不知」也毫不警覺,正是羅琳指屈臣的其中一句︰「她對自己的無知一無所知。」(she’s ignorant of how ignorant she is.)

 

當別人戳破他們想像中的泡沫,展現他們思考上的缺陷,他們仍會負隅頑抗,祭出更多「道理」,例如環境如何影響他們,週遭的壓逼如何大,他們的個人經歷把他們塑造成如何如何,總之責任不在我方,而且總有些別人不明白的、惟有他們面對的處境。如此辯駁當然不能說服智力正常的人,與他們討論的人起初或會急躁,心想為何他們冥頑不靈,當他們遍尋藉口,只呈現死雞撐飯蓋的窘相,也知道毋謂與他們辯論,暗自覺得他們可憐。

 

令人擔憂的是上述的思考形態不只構成政見之爭,或人際關係的隔閡,而是幾近一種思潮、集體的思考方式,若有足夠人數如此,並形成影響力,這將是人類文明的墮落。我並未認同 JK 羅琳所有觀點,她的文學作品是否曠古傑作,還待歷史說明,只是比起本文連番數落的人,我願世上有更多 JK 羅琳。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