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咀半島』是香港唯一的海岸保護區,你曾聽聞過嗎?

little taily 小尾巴

little taily 小尾巴

2025年9月29日

鶴咀半島平面地圖
鶴咀半島平面地圖

《鶴咀半島風物志》

 鶴咀半島

鶴咀半島位於港島南區,那裡陽光明媚,面朝大海,是不少富豪的聚居地。當地人口大多都聚集在石澳村、大浪灣村和鶴咀村,其有「石澳三村」之稱。另外有「爛泥灣五村」之稱的便是散佈在大潭港旁的土地灣、銀坑、東丫背、東丫和爛泥灣。如今,「石澳三村」仍有不少居民定居,而「爛泥灣五村」的居民早已遷移至其他地方,只留下破落的空房。

 石澳村的居民

石澳村的歷史可追溯至一八四一年,當時已是一處規模不小的村落,根據英國人當時所做的人口統計,有將近二十條村,其中三條村分佈在鶴咀半島,分別是石澳的石礦村有一百五十人居住,土地灣的石礦村有六十人居住,而大浪灣的漁村則只有五人居住。住在石澳中的華人大多姓李、陳、吳,不僅有本地人,也有客家人和水上人。昔日,人群分佈主要在山仔、上高圍、南邊村(螺篤)、天后古廟周邊以及只有五位水上人居住的大浪灣。早期人們主要以採取礦石、捕魚、養家禽、耕種謀生,後來有華人村民從事海員。

 當時,村落人數一直不過千。直至戰後結束,有不少海陸豐籍人士以及潮汕人南遷入石澳村,使當地人口不斷增加,讓石澳迎來巨大的改變。由於當時三村(石澳村、大浪灣村和鶴咀村)的村民人口劇增,關係又相當密切且團結,不同村落的村民更會互相通婚,並且似乎在當時成為了一種不成文規定。

 教育資源 — 鶴咀村學校

據傳聞鶴咀半島最早出現的村落是鶴咀村,一位姓朱的客家人定居在鶴咀半島中部高地。據後人所說「朱居元與妻子攜兒女在乾隆間從石塘咀一路遷移至鶴咀村開村,以耕種農作物為生。」曾經朱氏後人因時代變遷而遷移至市區或石澳居住,只留下一座麻石更樓,是香港鮮少見的。直至香港大東電報捐款給鶴咀村興建學校,更樓學校便告一段落。如今,鶴咀村學校已荒廢多年。

麻石更樓學校
香港鶴嘴村學校

 華洋共處 — 石澳村

不少從商的英國人在二十世紀初想在此地建上高爾夫球場,便向港府申請。不料遇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直到一九二四年,港府才同意批出一批鄉郊建屋地段以及幾個花園地段可供他們興建,並且給他們組成石澳發展有限公司。在同一年的年尾,他們亦興建了石澳鄉村俱樂部會所,現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不久後,隨著石澳道與大浪灣道的落成,村落人來往市區與石澳的交通得以改善。在當時,由於道路興建完成,不少商人看到商機的出現,其中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開辦來往大浪灣和中環的巴士,以吸引遊客前往石澳。而那時英商直接選擇在其道路上興建獨立屋,主要有二十二間獨立屋位於大浪灣道和石澳道,其中石澳道三號和七號的房屋因在一九二九年後未有重建,現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如今,我們搭城巴經過時,多少都能看見高爾夫球場旁仍有不少獨立屋的存在。

直到一九四七年,人口逐漸比以往多,石澳居民會決定開辦往來石澳至筲箕灣的巴士服務,後在一九五一年被中巴接辦。如今,我們乘坐城巴到達石澳總站時,總會在有兩層高的舊石澳巴士總站停靠,其在一九五五年興建而成的,現仍保留著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感覺,屬於早期現代主義風格,是如今香港歷史悠久的巴士站,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

石澳巴士總站

在地習俗 — 港島唯一打醮活動

石澳村雖有不少外籍居民,但其傳統風俗文化依然保存完好。村內矗立著一座天后古廟,這座建於光緒十七年的兩進式建築物,是石澳三村(石澳村、大浪灣村和鶴咀村)居民的信仰中心,現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每年三村的人會聯合舉辦天后誕慶典,一起搭建臨時神功戲等等。然而,這裡的天后誕慶期為避開風季和游泳季節,就安排在農曆八至十月期間,由問杯決定具體日子,成為全港最晚慶祝天后誕的地區。此外,每隔十年,三村的人會合辦一次盛大的太平清醮來醮神祭幽,讓四散各地的村民能回來團聚,這是港島區僅一的醮會。

神功戲
太平清醮開幕禮合照

 

 歷史古蹟 — 尚存的五座燈塔

鶴咀古蹟燈塔

在一八六九年開通年蘇彞士運河後,海上交易逐漸普及起來。香港的第一座燈塔古蹟建於鶴咀半島南端,其建於一八七五年,主要功能在於指引貨船進出水域。那時在一八九三年橫瀾燈塔建成以及一九七五年重新啟動鶴咀燈塔。現如今只剩下五座燈塔古蹟,除了上述三座,還有青洲新燈塔於一九零五年興建,以及另一座荃灣汲水門的燈籠洲燈塔於一九一二年建成,如今五座皆是法定古蹟。

如有假日,不妨離開都市,到此一遊,感受別樣的香港風情。

© 本文由作者【little taily 小尾巴】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