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的死亡:當遊戲和娛樂變成流程時,我們還是不是人類?

Owen@taekwondowen

Owen@taekwondowen

2025年9月28日

Cover image

記得讀大學嗰陣,有段時間喺一份遊戲雜誌度打工。嗰時啱啱係智能手機興起嘅年代,App Store 同 Google Play 都仲算係新鮮事,我就好似「幸運兒」咁,打機成為工作,玩唔同嘅手機遊戲,再寫評論。老實講,當年個感覺好興奮,因為大家都見到一個新世界出現咗。

 

手機遊戲大市場:由小眾走向全球霸權

今日回望,手機遊戲真係唔止「大」,係一個超越晒任何人想像嘅市場。根據 Newzoo 2024 年遊戲市場報告,全球遊戲收入已經超過 2,000 億美元,當中手機遊戲佔咗一半以上。再睇返香港或者亞洲區,手機滲透率接近九成,意味住幾乎每一部手機都係潛在嘅遊戲機。

更誇張係,中國同東南亞市場成為手遊嘅核心增長點。Sensor Tower 指出,單係中國 2023 年嘅手遊收入已經超過 400 億美元,而日本韓國依然係全球課金最密集嘅玩家群體。蘋果甚至喺近幾年發佈會度公開話,iPhone 要針對遊戲玩家設計,包括 更高效能 CPU/GPU、散熱系統,仲加埋同 CAPCOM 或 Square Enix 合作,把大型 3A 遊戲移植到 iOS。

你有無諗過?十幾年前仲係《憤怒鳥》《水果忍者》嗰啲「小品遊戲」稱霸,今日已經有人用 iPhone 打《Resident Evil 4 Remake》。呢個轉變,本身就已經係一個故事。

 

早期手遊:簡單至上,卻能打爆全球

不過,返到十年前,手遊其實完全唔同。嗰時最大嘅魅力唔係「大作移植」,反而係「簡單」。

《憤怒鳥》用手指彈走小鳥,《水果忍者》用手指掃下屏幕斬水果——夠直覺、夠簡單、夠爽快。甚至比任天堂當年搞到好大聲勢嘅 Wii 體感遊戲更「貼地」。

呢啲遊戲雖然唔係 3A 大作,但卻做到兩個奇蹟:一係快速成為全球熱門,二係成功轉型做 IP。好似《憤怒鳥》,最後仲拍咗兩套電影。當時我哋做編輯都會問:「點解一個幾 MB 嘅小遊戲,可以有咁大威力?」答案就係,因為佢直擊咗手機最獨特嘅使用方式:人人拎住部手機,用手指直接操控。

 

手機效能變強:3A 大作移植幾乎全軍覆沒

隨住手機硬件越嚟越勁,好多傳統遊戲公司就心思思想「食埋呢個市場」。所以你會見到 Ubisoft、EA、Square Enix 都試過將大型遊戲搬上手機,結果幾乎全部失敗。

 

點解?原因其實唔複雜:

手機就算幾勁,都始終唔係長時間遊玩嘅最佳載體,無論係 屏幕、操作、電池、發熱,都限制住遊戲體驗。

 

複雜嘅遊戲體驗,更加容易令玩家寧願揀 Switch、PS 或者 PC。

 

所以 Nintendo Switch 喺 2017 年爆紅,其實就係補返手遊做唔到嘅空白:手提機 + 家用主機體驗二合一。

 

進入公式化:當「遊戲」只剩下課金模式

不過,以上全部都仲係「背景」。今日真正值得我嘆息嘅,係手遊市場已經公式化。你打開 App Store 或 Google Play,好快會發現:

 

經營類遊戲:砍樹、建城、開遊樂場,換個主角就係新遊戲。

模擬官場、商戰:換幾個女代言人、劇情都可能差唔多,玩法仲要一模一樣。

廣告詐騙:廣告裏面有小遊戲(例如畫線擋蜜蜂),實際下載返嚟根本唔係嗰回事。

 

背後原因好簡單:呢啲「模型」有成熟嘅課金系統。比起創新玩法,呢啲固定公式更保證咗穩定收入。

 

現時主流嘅手遊變現方式,大概就係三類:

 

儲值:買石、買金幣,換取更多資源。

解鎖功能:例如「去廣告」,俾錢就爽快啲。

外觀消費:皮膚、角色造型、時裝。

 

呢啲手段本身無問題,但最恐怖係「千篇一律」。換句話講,遊戲唔係「創作」,而係「模板複製 + 課金模型」。

 

玩家為何甘心?因為「懶」

可笑嘅係,呢種模式之所以存在,正正因為「玩家接受咗」。其實市場上嘅遊戲千篇一律,反映出大部分人連「娛樂」都唔想揀——只要有得玩、有得消磨時間,就已經足夠。

 

香港某電視台過去十幾年一樣:製作千篇一律、人工被壓榨、創意被犧牲,但觀眾仲係照樣睇,因為「習慣咗」。近年「短劇」「微劇」爆起,內容簡單、劇情重覆,但照樣有人追一次又一次。手機遊戲同樣係咁: 越方便、越唔使諗,就越多人接受。

 

人就係連娛樂都懶得挑選,只要有,就好了,更好係唔好有有任何新意,千篇一律的模式,在腦袋裏運作一次,起承轉合,喜怒哀樂,都走過場,就叫娛樂了自己。這件事很新奇嗎?不,小弟讀書的年代,早就有不少類似的娛樂模式,不過當時只是以小說和漫畫的型式出現吧。

 

最後的提問:人,仲係人嗎?

手機遊戲只係一個縮影,背後反映緊嘅,其實係一個更大嘅問題:

當人類連娛樂自己都懶得選擇,只求一種「似曾相識」嘅安穩感;

當創作唔再係創作,而只係一個公式;

當虛擬世界標榜「開放」,但你實際走嘅永遠係預設好嘅單一劇情線——

 

咁我哋仲算唔算真正「自由」?

可能,最終遊戲化嘅唔係世界,而係人自己。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