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影響力來自懂得「冰山理論」的人

Kerwin Ho

Kerwin Ho

2025年9月25日

Cover image

為什麼我們總是誤解彼此?

在職場上,你可能聽過這些抱怨:

· 「同事好難搞,明明交代咗,佢都唔做。」

· 「主管脾氣好大,一講就爆。」

· 「團隊好似各自為政,根本無法合作。」

這些問題,乍看之下是行為上的衝突,但其實背後隱藏的,往往並不是表面上的「不合作」或「不配合」,而是更深層的心理需求沒有被看見。

 

美國的家庭輔導專家 沙維雅(Virginia Satir) 提出過「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她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像一座冰山:

· 冰山上面(可見部分): 你看得見的,是行為、語言、情緒的表達。

· 冰山下面(隱藏部分): 其實還有更多層次,包括感受、期待、渴望、價值觀、自我認知,甚至內心深處的信念與渴求。

我們能夠看見的,只是浮在水面上的約10%,而水面下隱藏的90%,才是真正的原因與動力。在職場中,如果我們只憑表面的「10%」去判斷他人,很容易造成誤解、衝突與錯誤決策。

 

「冰山理論」的核心:行為背後的深層結構

「冰山理論」最初由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的潛意識研究啟發,後來被應用到管理與溝通領域。

在職場脈絡中,我們可以將「冰山」理解為:

 

層面 冰山部分 說明
可見 (10%) 行為、語言、表現 員工說的話、做的事、產出的成果
隱藏 (90%) 態度、信念、價值觀、需求、情緒 影響行為的真正原因,例如動機不足、價值衝突、缺乏安全感

 

 

例如當你看到一位同事「經常遲交報告」,真正的問題可能不是「懶散」,而是:

· 他不確定優先次序;

· 他害怕被批評,所以不敢交初稿;

· 他缺乏資源或技能;

· 他覺得這項任務與自己的價值觀無關,因此缺乏投入感。

行為是表象,驅動行為的,才是水面下的90%。

 

3. 「冰山理論」給職場的三個提醒

(一)別急於貼標籤,要學懂「讀水面下」

在公司裡,最常見的管理錯誤是 「行為等於人」

· 員工遲到一次,就被標籤為「冇責任感」。

· 員工少發表意見,就被批評「唔主動」。

· 員工要求準時下班,就被認為「冇拼勁」。

但其實,這些行為背後可能有很多原因。
例如:遲到可能因為家庭壓力;不發表意見可能因為曾被主管打斷;準時下班可能因為珍惜家庭關係。

當管理者能多問一句:「點解佢會咁做?」而唔係單純批評,便能更快找到問題的源頭。

 

(二)自我覺察:「冰山理論」也適用於自己

很多衝突不只是對方的問題,也可能反映自己冰山下的部分。
例如:當你對批評過度敏感,可能不是因為對方語氣不好,而是你內心對「能力感」有不安。
理解自己水面下的部分,能幫助你更冷靜處理人際矛盾。

 

(三)有效的領導,就是潛到水面下

很多主管以為「管理」就是下指令、追進度,但一位真正成熟的主管,懂得不單純「控制行為」,而是「引導動機」。

當你見到一個「成日反駁」的員工,你可以將佢標籤為「難搞」,也可以理解為「佢好重視討論的公平性」。

· 當你見到一個「冇動力」的團隊,你可以責怪佢地唔投入,也可以檢視「係咪我無提供到清晰願景」。

領導不是「要求別人變得更好」,而是「創造一個環境,讓別人願意展現最好的一面」。領導力的升級,不是管更多,而是看得更深。

 

4. 如何看見冰山下的世界?

(一)練習「多問一句」

當下屬表現出令人困惑的行為,不要急於評論。嘗試問:

· 「點解你會選擇咁樣做?」

· 「你背後有咩考量?」

· 「我有冇咩地方可以幫你更清晰?」

這些問題能引導對方將冰山下的想法浮出水面。

 

(二)從「批評」轉為「探索」

傳統的批評方式會令員工更防禦,例如:

· 批評:「點解你咁懶?」

· 探索:「我見你最近動力唔大,有咩阻礙住你?」

後者就更容易讓員工打開心扉。

 

(三)用「同理心」作為溝通起點

同理心(Empathy)不是盲目同情,而是設身處地理解。當你理解冰山下的感受與需求,對方才會願意真誠交流。

例如:當同事情緒激動時,你可以先肯定他的感受:
「我見到你對件事好在意,代表呢個對你好重要。」
再慢慢切入討論,而不是立即反駁。

 

「冰山理論」告訴我們:

· 行為只是表象,不要急於評價;

· 背後的感受與需求,才是關鍵;

· 有效的管理,不是命令,而是理解。

當你學會看見冰山下的90%,你會發現:
本來以為「難搞」的同事,可能只是缺乏支持;
本來以為「挑釁」的下屬,可能只是渴望參與;
本來以為「苛刻」的上司,可能只是承受壓力。


當主管願意潛下去,當同事願意打開心扉,冰山下的世界才會浮現,真正有影響力的職場人士,不是掌握表面的10%,而是能洞察背後的90%。

本學院亦有提供關於領導力管理的課程,如想了解多一些與教練式領導:釋放員工潛能相關的培訓服務,歡迎向Mirror Mind 新世代學院查詢。

© 本文由作者【Kerwin Ho】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