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世界令家長拒絕改進?

海中地職人

海中地職人

2025年9月20日

Fake Love by Sebastian Kisworo
Fake Love by Sebastian Kisworo

開學兩週,香港似乎飽受壓力籠罩。民間認定教育部門不足信賴,紛紛自發尋求出路,不論尋常百姓還是慈善團體,都高舉紓壓旗幟,聲言學生和家長都要宣洩悶氣,繼而為他們打氣。我是家長,家中孩童本週由學校帶來單張,內容是教導家長減壓。我必須感謝社會上的有心人,至於其中傳遞的訊息,對家長有多助益,視乎家長如何實踐。更令我擔心的是如果盡信單張所言,不會令家長履行責任。

 

單張由「家有一 Teen 同行並肩家長學堂」印發,載列主辦機構是精神健康基金會,贊助機構為周大福慈善基金,標題為「家長自我關懷」,主旨是呼籲父母關注自己的精神健康。單張並非游談無根,多處可見引經據典,先是引述 Murray Bowen 的「家庭系統理論」(Family System Therapy),指出家長的情緒會影響子女的情緒,因此照顧孩童前,先要照顧自己。

 

建立理論依據後,隨即介紹照顧情緒的方法,該部分引錄 Kristin Neff「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模式,內裡包含三大元素,以下節錄單張部分內容︰

 

善待自己(self-kindness)

「面對失敗和困難時,嘗試以溫柔和理解的態度對待自己,而非自我批評。……每位家長都有自己的挑戰,面對挫折時,體諒自己也會有失意之時,取代過分自我批評或自責的態度,學會善待自己。」

 

共同人性(common humanity)

「理解共同人性,有助於我們接受困難是人生的一部分,這種理解能讓我們感受到不孤單從而更容易安慰和接納自己。」

 

靜觀(mindfulness)

「要實踐自我關懷,首先需要覺察自己的情緒,嘗試以非批判的方式觀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靜觀有助於人們在面對負面情緒時保持平靜,避免過度反應。……當意識到心中的自我批判時,可以嘗試停下來,接納自己的不足,從而減少過度反應的情況。」

 

從上可見,這套「關懷自己」的模式主張接納自己,尤忌批判。對於完美主義者這應會提供一條出路,讓他們從無可企及、只製造傷害的困局中走出來。完美主義者自有他們有待解開的心結、有待澄清的思考盲點,其他一般人的自我批判可以是合理的反省,而毋須只講接納,忌諱批判。

 

心理學的詞彙往往由人各自演繹,形成對理論千奇百怪的理解。譬如「同理心」,有心理學家認為這是感受別人所感,其中更有人認為除了感受,還有理解,這批人都認可同理心在社群和道德判斷的作用;部分心理學家則反對,認為同理心只是陪對方一同共感,容易與當事人一起陷溺困局,無補於事。「同理心」一詞落入民間,各自解釋,進而以「同理心」的視角看待事物,更是斑駁陸離。近年眾人掛在嘴邊的 MBTI 十六型人格正是病入膏肓的例子。

 

回到推廣家長關懷自己的單張內容,「善待自己」、「自我批評」、「接納自己」、「保持平靜」等都有自行演繹的餘地。有人認為煩惱時吃甜品飲啤酒,是善待自己;有人則認為面對煩惱須正本清源,胡亂吃喝危害身心,不是善待。有人認為接納自己就是承認自己的缺點,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不加強求;有人則認為承認缺點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自己」會改變,要力臻完善。隨便利用單張的語句設例,已見閱讀相同的文字,仍可有大相逕庭的解讀,繼而引導迥然不同的取向和行動。無論某人採何種路徑,他獲取訊息,理解,再自行演繹,過程中包含構成自己的想法,排除不恰當的解釋,這種心靈活動正是「批判」,這個單張作者近乎恐懼的字眼,其實在倡導「不宜批判」時,貫徹流通編者和讀者之間。

 

呼籲家長避免批評自己,未免不論對象,把所有人一併過份寬鬆對待。俗謂「一竹篙打一船人」,於此就是相反,一艘艦艇放過一村人。人無完人,懂得批評自己,正是反省的基本,避免批評自己,首先是恐懼接受批評,容易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即使退一步,指稱就目前可見,很多家長對自己要求過高,傾向吹毛求疵,這是他們的標準不合理,該改變的是他們對好壞的判準,而非批判這行為。又試想,你能否心悅誠服地對潘浠淳同學的母親彭詠枝女士說︰「潘媽媽,為人母親,辛苦了,您千方百計造假,遭揭發後死不認錯,不過是望子成龍,要接納自己,關懷自己,擁抱自己,切莫像外界一樣,處處批判。您,還是個好媽媽。」單張的編者如果能夠這樣說,不是上佳的輔導員,而是戲子。相信沒有父母毋須進步,也有很多父母根本毫無準備,甚至連自己的生活也一團糟,竟也生產後代,把壞習慣、錯誤的價值觀流傳下去,甚至構成社會問題。對這些家長說「接納自己,避免批判」,對誰仁慈?對誰殘忍?

 

單張的尾頁還附「愛自己七天挑戰」,指「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好其他人」,舉例顯示家長在一週內從事甚麼活動,可以「愛自己」,包括穿好看的衣服,真誠地鼓勵自己,例如「我值得被愛和關懷」、「我會好好照顧自己」;打開手機相簿,回味與子女相處的時光;寫出自己三個優點;外出散步十五分鐘,注意途中所見所感;寫下當日三件值得感恩的事等。讀到這裡,我開始停止感謝有心人的好意,轉而懷疑所謂家長的智力。

 

我沒有細讀 Kristin Neff 的理論,不敢挑戰它,也不欲挑一份單張大加鞭撻,但它是鮮明的實例,顯示當今「抱抱毛公仔」、「各人多鼓勵,不批評」、「情緒大過天」泛濫,足以令人罔顧問題。省察弱點不值得羞恥,日進無疆本來令人鼓舞;逃避、掩蓋人類的潛能,是何種關懷?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