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香港年輕人較少願意擔任基層工作?也許是經過精密計算的結果

半宅職薯
2025年9月16日
近年我到亞洲地區旅遊,包括台灣、日本及韓國,就我目測,發現那裏由年輕人擔任基層職位的比例,似乎比香港更高。今天半宅職薯就和大家討論這個狀況。
先談香港年輕人失業率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在2025年8月28日出版的統計報告,香港2025年第二季的男女合計整體失業率是 3.6%,但在15至19歲;20至24歲;25至29歲,失業率分別是11.3%;9.8%;5.5%。數字清楚顯示,年輕人群組有失業率比較高的狀況。
是逃避還是上進?
我不是第一個發現這個狀況的人,早在幾年之前,和我同輩的朋友已經發現很多年輕人是不需要工作的。中年人對這現象的解釋,偏向認為年輕人有強大家庭支援,沒有即時經濟困難,故此在求職方面積極性只屬於一般,甚至有聲音指出,這是由於年輕人逃避工作的結果。
但從年輕人口中,情況卻截然不同。有些年輕人認為自己其實比上一代更加上進,也比上一代更加懂得規劃前程,而體現於不參與經驗值性價比低的工作,例如侍應及售貨員等,而偏向用更多時間尋找經驗值較高的專門工作,打造更為亮麗的履歷。
精英大學生收入增速更快
在社會上較為有經驗的一群,很多時都會勸告年輕人不要介意年輕時代工作的薪金,反而要更加著重工作對於經驗的增值以及將來的道路。
但根據「新青年論壇」在2024年12月23日發表的「香港各世代大學生收入比較研究報告:1988至2023」,我們又會發現,不同世代收入最高10%的大學學歷勞工(精英大學學歷),他們由20-24歲至25-29歲的收入增幅,遠比同年齡組別但收入最低10%的大學學歷勞工為高。
用簡單的語言說,就是精英大學學歷的勞工收入增幅,大幅拋離普通大學學歷的勞工。即是高收入者會變得更高收入。
不知是否年輕人也察覺到這個現象,而體現於對選擇職場生涯初期的工作更加審慎,又或者說得直白一點,要求和期望更加高。而在正式踏入社會之前,誰才是精英大學學歷勞工呢?對於當局者而言,可能一日未踏入社會,一日也不知道。
是認命,也是不認命
而對於香港的部分年輕人,我又有這種觀察:他們深信家庭資源例如經濟狀況和人脈見識,極大程度影響著他們的事業發展,就此而言十分「認命」;
但另一邊廂,在這學歷通貨膨脹的年代,對於年輕時代工作的薪酬福利期望卻又往往高於僱主的標準,就此而言又十分「不認命」。
那些才是真實成就感?
以前年代是實體社會,想受到尊敬和享受成就感,通常需要一些實際的事情例如升職和高薪金;
但在現今的虛擬和現實混合社會,在社交媒體得到粉絲追蹤和認同,其帶來的成就感,絕不比在現實世界升職為低。
你也許認為社交媒體世界不真實,但其帶來的受尊重和成就感,就感覺本質而言,卻是真實的。現代多了這麼一條令人感覺「上流」的跑道,在職場追求升職加薪,吸引力自然被攤薄。
父母撐腰「00後整頓職場」
至於近期網絡上所說的「00後整頓職場」,我極度懷疑背後的推手其實是父母一輩的60後或70後:要不是這些父母樂意繼續供養不在職也不在學的子女,畢業後還每月照給零用錢,00後又哪裏來整頓職場的底氣?
又或甚,希望整頓職場的根本就是60後和70後,只不過礙於他們的高薪金而不願冒失去工作的風險,卻把願望投射到子女身上罷了。
結語
香港年輕人參與勞動率較低這狀況,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今次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提供答案,而是要引起大家的反思,從不同角度探討這現象,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可以過得更加美滿。
( 原文刊於 香港01 )
By
半宅職薯
© 本文由作者【半宅職薯】創作刊登,原文刊登於半宅職薯研習所,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